今年6月14日是第14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是“我能做什么”,口号为“献血,现在献血,经常献血”。为迎接这一节日的到来,我们组织编辑了《无偿献血的33个知识问答》,供参加无偿献血的和没有参加无偿献血的朋友品尝,以准确掌握血液知识,更好地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共同为树立良好社会风尚贡献力量。

1、街头献血安全吗?

街头献血车上献血是绝对安全的。因为献血车属于特种车辆,车内的环境和各种设备是按照献血要求进行设计和装备的;采供血机构实行ISO质量管理体系,献血车上的各项工作均有严格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工作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的,车上的消毒极其严格,配备有各种消毒设备,做到采血工作结束后用有效含氯消毒液进行彻底的消毒,开车前用紫外线消毒,与献血市民接触的物品均为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因此请市民放心,献血是不会传染疾病的,是安全的。

2、蹲下后突然站起发生头晕是贫血吗?

不是。有些人久蹲后突然站起发生头晕,这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健康人群中约有60-70%的人有这种现象。血液是液体有流动性,人蹲下时血液在低位,突然站起时由于血液受到重力作用流向下肢,导致大脑一时性供血供氧不足,而引起头晕。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的血色素降低而导致的血液携氧减少,而引起的头晕。贫血者主要的症状有:头晕、眼花、皮肤粘膜苍白、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等。

3、献血后能工作吗?

能。一次献血~毫升只占人体总血量的5%~10%。当人体缺血时,“血库”中的血和组织中的液体会被补充到血管中,保持血压稳定。血液中一半是水,献血后只要多喝一些水,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小时就能补上。一般建议,献血后不做高空作业、长途驾驶等危险性的工作和剧烈活动,一般性的轻体力工作是完全不受影响的。

4、献血前为什么要吃东西?

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献血前吃些东西主要是补充血糖。因为饥饿时血糖比较低,献血紧张时血糖消耗更大,会影响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发生低血糖反应引起头晕。

5、献ML全血对身体有影响吗?

在献血者献血前我们会根据献血者的身高、体重、血色素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适合的献血量范围。根据临床实践证明和科学统计:我们人体血液总量占体重的8%,平时只有80%的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另外20%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仓库”内。正常健康人一次出血-ML不需要进行输血,只许补充一些盐水,通过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很快就能恢复。当人体缺血时,“血库”中的血和组织中的液体会被补充到血管中,保持血压稳定,不会发生因缺血而头晕。我们人体造血干细胞一直在不停地造血,当然也有一部分血在淘汰,当人体缺血时,造血干细胞会加速造血,人体造血的代偿能力可达到5-8倍。我们一次献血ML,只占总血量的10%,我们都是身体健康人,血液恢复应该很快。献血后,血液的全部恢复大约需要一周。经常献血的人,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更强。现在已得到世界公认:经常献血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一般人要低。

6、哪些人可以献血?

(1)年龄: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2)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3)血压:12.0Kpa(90mmHg)≤收缩压<18.7Kpa(mmHg)8.0Kpa(6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脉压差:≥30mmHg/4.0Kpa。

(4)脉搏:6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体温正常。

(6)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9)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7、献血前应注意什么?

献血前两餐不吃油腻食物、不饮酒,但也不要空腹,可吃馒头蔬菜等清淡食物。否则会影响血液质量甚至导致血液检验不合格。

8、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

1.血型:ABO血型(正反定型法)。Rho(D)血型,在有条件的地区以及Rh阴性率高的地区作测定。

2.血比重筛选:硫酸酮法男≥1.女≥1.,或者比色法。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酮体粉法:阴性,或者赖式法:≤25单位。

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酶标法:阴性(快速诊断法仅限于非固定采血点的初检使用)。

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酶标法:阴性。

6.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酶标法:阴性。

7.梅毒试验RPR法或TRUST法:阴性。

8.复检上述1、2、3、4、5、6、7项。

9.甲型肝炎临床治愈一年后连续三次每次间隔一个月化验正常可参加献血(以临床化验报告为准)。

10.疟疾高发地区检测疟原虫。

9、献血量及献血间隔

1.献血量

全血献血者:每次可献全血ml或ml或ml。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每次可献1-个或2个治疗单位,或者1个治疗单位及不超过ml血浆。全年血小板和血浆采集总量不超过10L。

注:上述献血量均不包括血液检测留样的血量和保养液或抗凝剂的量。

2.献血间隔

全血献间隔:不少于6个月。

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

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4周。

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

10、免疫接种或接受生物制品治疗后献血的规定

(1)无暴露史的预防接种

接受灭活疫苗、重组DNA疫苗、类毒素注射者:

无病症或不良反应出现者,暂缓至接受疫苗24小时后献血,如包括:伤寒疫苗、冻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等。

接受减毒活疫苗接种者:

接受麻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等活疫苗最后一次免疫接种二周后,或风疹活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等最后一次免疫接种四周后方可献血。

(2)有暴露史的预防接种:

被动物咬伤后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者,最后一次免疫接种一年后方可献血。

(3)接受生物制品治疗者

接受抗毒素及免疫血清注射者:于最后一次注射四周后方可献血,包括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等。接受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注射者一年后方可献血。

1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不能献血

(1)口腔护理(包括洗牙等)后未满三天;拔牙或其他小手术后未满半个月;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及扁桃体手术痊愈后未满三个月;较大手术痊愈后未满半年者。

(2)良性肿瘤:妇科良性肿瘤、体表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后未满一年者。

(3)妇女月经期及前后三天,妊娠期及流产后未满六个月,分娩及哺乳期未满一年者。

(4)活动性或进展性眼科疾病病愈未满一周者,眼科手术愈后未满三个月者。

(5)上呼吸道感染病愈未满一周者,肺炎病愈未满三个月者。

(6)急性胃肠炎病愈未满一周者。

(7)急性泌尿道感染病愈未满一个月者,急性肾盂肾炎病愈未满三个月者,泌尿系统结石发作期。

(8)伤口愈合或感染痊愈未满一周者,皮肤局限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一周者,皮肤广泛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二周者。

(9)被血液或组织液污染的器材致伤或污染伤口以及施行纹身术后未满一年者。

(10)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自接触之日起至该病最长潜伏期。甲型肝炎病愈后未满一年者,痢疾病愈未满半年者,伤寒病愈未满一年者,布氏杆菌病病愈未满二年者。一年内前往疟疾流行病区者或疟疾病愈未满三年者,弓形体病临床恢复后未满六个月,Q热完全治愈未满二年。

(11)口服抑制或损害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包括含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类药物)停药后不满五天者,不能献单采血小板及制备血小板的成分用全血。

(12)一年内输注全血及血液成分者。

(13)寄生虫病:蛔虫病、蛲虫病感染未完全康复者。

(14)急性风湿热:病愈后未满二年或有后遗症者。

(15)性行为:曾与易感经血传播疾病高危风险者发生性行为未满一年者。

(16)行史:曾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检疫传染病疫区或监测传染病疫区旅行史,入境时间未满疾病最长潜伏期者。

1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献血

(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包括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肺功能不全等。

(2)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如包括各种心脏病、高血压病、低血压、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静脉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如包括慢性胃肠炎、活动期的或经治疗反复发作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胰腺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4)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泌尿道感染以及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5)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包括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治愈者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淋巴瘤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6)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障碍疾病患者,如包括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状腺功能性疾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尿崩症等。

(7)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如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动脉炎等。

(8)慢性皮肤病患者,特别是传染性、过敏性及炎症性全身皮肤病,如包括黄癣、广泛性湿疹及全身性牛皮癣等。

(9)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过敏患者,如包括经常性荨麻疹等、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单纯性荨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

(10)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包括脑血管病、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等,以及有惊厥病史或反复晕厥发作者。

(11)精神疾病患者,如包括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12)克-雅(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及有家族病史者,或接受可能是来源于克-雅病原体感染的组织或组织衍生物(如包括硬脑膜、角膜、人垂体生长激素等)治疗者。

(13)各种恶性肿瘤及影响健康的良性肿瘤患者。

(14)传染性疾病患者,如包括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患者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麻风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及感染者,如包括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者、淋病、尖锐湿疣等。

(15)各种结核病患者,如包括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

(16)寄生虫及地方病患者,如包括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肝吸虫病、黑热病及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17)某些职业病患者,如包括放射性疾病、尘肺、矽肺及有害气体、有毒物质所致的急、慢性中毒等。

(18)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镇静催眠、精神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既往或现有药物依赖、酒精依赖或药物滥用者,包括吸食、服食或经静脉、肌肉、皮下注射等途径使用类固醇、激素、镇静催眠或麻醉类药物者等。

(19)易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包括有吸毒史、男男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者等。

(20)异体组织器官移植物受者:曾接受过异体移植物移植的患者,包括接受组织、器官移植,如包括脏器、皮肤、角膜、骨髓、骨骼、硬脑膜移植等。

(21)接受过胃、肾、脾、肺等重要内脏器官切除者。

(22)曾使受血者发生过与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的献血者。

(23)医护人员认为不能献血的其它疾病患者。

13、献血后如何活动或运动?

献血后当天不要参加剧烈运动或通宵娱乐活动。

14、正常人献血——毫升后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应注意饮食营养正常搭配,适当补充营养,吃些瘦肉、蛋、奶、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当天可多饮水,但不要暴饮暴食。

15、献血时怎么办?

(1)带好有效证件,按规定要求进行登记,填写体检表。

(2)量体重、测血压,并由医师进行物理检查。

(3)抽少量血样进行化验检查。

(4)到休息厅等候体检结果:

(5)体检合格者,交验体检合格登记表及采血标签,进行采血,采血穿刺前要握紧拳头,当采血针进入静脉后,拳头做放松、握紧动作,直到采血完毕。

(7)采血完毕,按住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请不要捻动棉球,以防皮下血肿。

(8)献血后到休息室休息,领取无偿献血证和纪念章。

16、献血后如何止血?

拔针后应伸直前臂,或前臂伸直后稍稍上抬,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压针眼处及上方5分钟止血。不要屈肘止血,因为屈肘会给手背静脉网回流心脏的血液增加一定的阻力,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血管的针眼处溢出,而出现皮下瘀血;也不要捻动棉球,那样会使血管上的针眼刚粘合住又被揉开。

17、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多吗?

不多。有关专家用了整整两年时间,观察了献血人次,发生献血反应84人次,占献血人次的0.2%.所有人次经对症处理和必要的护理后,献血员均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其中男性13例,女性71例;轻型51例,中型23例,重型10例。

18、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由哪些?怎样预防

(1)精神过度紧张:对精神紧张者,除宣传献血常识外,在采血过程中与其聊天分散注意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献完血,下次就不那么紧张了。而不要老是告戒他/她不要紧张,那样实际上是提醒了他/她,使他/她更加紧张。

(2)空腹献血:先让其喝些糖水,或吃些可马上提高血糖的素食,然后献血。

(3)过度疲劳或夜间睡眠差:休息好再献血。

(4)采血不顺利,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减少采血中的不顺利现象。

(5)晕车后献血,晕车后采血晕厥,实际是晕车症状的继续,采血是诱因。可喝点热水,吃些可口食物,如水果等,到户外散散步,呼吸些新鲜空气,症状消失后再献血。

19、餐后献血会大大减少献血反应吗

对。空腹采血是输血医学的传统做法,其目的主要是杜绝血液稀释、乳糜血等问题,以保证血液质量。但弊端是空腹易导致血糖相对降低,在采血中血容量下降,故常易造成献血者的轻度或重度献血反应。而餐后采血为输血工作的新观念,因为进食既可增加血糖浓度,又可增加血容量,故可大大减少献血反应,特别是重症献血反应的发生,其关键是要控制献血进食的素食性,杜绝乳糜血的发生。有关专家为验证餐后献血效果,对名空腹献血者及名餐后献血者进行了对比试验,其结果为:均无一例乳糜血;空腹献血者有3例一般献血反应,餐后献血者只有1例;空腹献血者有1例重症献血反应,餐后献血者无一例。这说明餐后献血是可行的,只要控制献血前两餐以素食为主,就可达到既保证血液质量,又解决献血反应的问题。

20、空腹献血者为什么偶尔可出现低血糖性昏厥

在献血过程中,偶可因献血前10~12小时未进良而出现眩晕反应。其表现为:软弱无力、头晕、脸色苍白、皮肤凉冷、大汗、恶心、呕吐。脉博缓慢、并短暂性意识消失—昏厥,被称为低血糖昏厥。这只是一时性血糖降低,待晕眩症状完全消失时,体内血糖也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糖是人体分解代谢和氧化过程能量的主要来源,当人体长时间未进食又因献血而使一部分能源被消耗时,耐受力低者会使血糖暂时降低。血糖过低对机体的影响是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脑部组织。这时,可通过高级神经边缘系统,下丘脑腹中核刺激交感神经并抑制下丘脑腹侧核与迷走神经,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胰岛素减少,大部分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动脉压突然下降,导致一时因缺血而缺氧,即出现短暂的意识消失。若此时献血,血流量减少,运输到脑组织的糖就更相对地减少,而脑组织不能进行无氧糖酵解,随之发生缺血反应。初期反应在大脑皮层受抑制,继而皮层下中枢包括底节、下丘脑及植物神经也相继受累,最终致中脑活动受影响,而出现低血糖昏厥。

21、血液如何维持生命?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运输功能”。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参与体液调节”。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保持内环境稳态”。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防御功能”。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调节体温”。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完成各种运输功能。人体的血液总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对于人体正常机能的维持很有必要。但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健康的成年人,全身血量占体重的7%~8%,例如,体重60公斤的人,血量为4~4毫升。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如果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通过机体的调节,血压仍可维持正常,没有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失去的血量也能较快得到恢复。失血后,首先是贮血器官(肺、脾、肝等)中的血管收缩,放出一部分血液补充循环血量;同时.一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管,可使血量在1~2小时内复原;损失的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加速合成,可在1~2天内完全恢复;损失的红细胞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来补充,红细胞数量可在1个月左右复原。因此,正常成年人一次献血~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献血前1天睡眠要充足,献血后应休息1天,还应适当地增加一些营养。如果身体不适(如患感冒、腹泻等)以及妇女月经期间,就暂缓献血。

22、什么是血型?

血型是人类血液型别的一种标志。人与人之间的血型并如完全相同。通常所说的ABO血型,就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带不同的抗原物质而言的。在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的,称为A型;含有B抗原的,称为B型;同时含有A和B两种抗原的,称为AB型;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的称为O型。

23、血液有哪些成分组成?

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将血液抽出后置于抗凝剂的试管中,经过自然沉淀,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层略带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为血浆,占全血的55%~60%;下层暗红色、不透明的沉淀物为红细胞,占全血的40%~50%,在血浆与红细胞之间有一层薄薄的膜样白色沉淀物,主要为白细胞与血小板。血液的总量大约是体重的8%。

24、“O”型血是万能血吗?

在ABO血型系统中,血浆中有相应的天然抗体存在,O型血浆中有抗-A、抗-B抗体。临床输血主要是根据输入的红细胞不被病人血浆中的抗体所凝集或溶解。以往曾经认为O型血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人,AB型血可以接受其他血型的血。但在一般情况下,输入的是全血,而且输血量较大,输入红细胞的同时也输入了大量的血浆,O型血血浆中的抗-A、抗-B抗体,在输血时得不到充分稀释,会导致受血者红细胞的凝集或溶血。因此,目前认为异型输血是不可取的,把O型全血看作万能血的观点该纠正。

25、什么是“熊猫血”?

熊猫血即RH阴性血,Rh是恒河猴(RhesusMacacus)外文名称的字母缩写。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都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体红细胞上有Rh抗原(又称D抗原)的,称为Rh阳性,缺乏Rh抗原的是Rh阴性。这样就使A、B、O及AB四种血型的人,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根据调查,我国汉族人中Rh阴性约为0.34%,在一些少数民族人中,Rh阴性率比较高,如苗族为12.3%,塔塔尔族为15.8%,白种人为15%。

Rh血型在临床上有其特有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如Rh血型不合进行输血,有可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母婴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会发生死胎、早产、新生儿溶血症等。

稀有血型就是一种少见或罕见的血型。这种血型不仅在ABO血型系统中存在,而且在稀有血型系统中也还存在一些更为罕见的血型。在稀有血型系统中,除RH血型系统外,其他各血型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26、血型与人的性格有关系吗?

人的性格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性格属于精神范畴而不属于物质范畴。由于性格不是遗传基因物质,因此不存在遗传性。人的性格只是在人出生以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同时它又随人的年龄和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并非“本性难移”,而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事实上,都说明血型与性格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性的联系。

27、生命之水—血液。

血液是在全身血管内不停地循环流动的一种红色液体,就像运河里流动的水,时刻在运送人体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占全血的38-45%,寿命约天,是血细胞中寿命最长的。白细胞占全血的0.1-0.2%,寿命约6~10天。血小板占全血的0.5-1%,寿命约10~12天。血浆:占全血的55%~60%,其中91%~92%是水分,其它成分8%~9%(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等)。人体从胚胎的第3周就开始造血,出生后主要由扁平骨和长骨二端骨髓内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制造。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更新,每天约有30-50ml被新陈代谢更换掉,全身的血液每天就更新换一遍。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8%。一个体重50~60公斤的人,血液总量约有0-毫升(即8-10斤)。参与血液循环的血量只占总血量的80%,另外20%储备在肝、脾等"人体血库"内,当出现少量失血或运动时,贮存的血液会立即释放出来,随时予以补充。

血液时刻都在不停的循环运行,如果血液循环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血液中的各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缺一不可。红细胞(血色素)主要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减少或缺乏会导致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等贫血症状。白细胞主要有免疫和防御功能,减少或缺乏会导致发热、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等症状。血小板主要有凝血和止血功能,减少或缺乏会导致小伤口出血不止、牙龈出血、内脏和脑出血等。血浆有调节和运输功能,如: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运送到体表散发,使体温恒定;当喝水多血液稀释时,可将多余的水分运到肾脏排出体外等。

28、红细胞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气(O2)与二氧化碳(CO2)。它就像运河中的船在不停地往返流动着:从肺部把O2运送到全身供各组织使用,再从全身各组织中把CO2运到肺部排出体外。

“红细胞的来源”。妊娠21-28天胚胎出现造血活动,最初发生在卵黄囊的血岛上;妊娠40天后,肝脏进入活跃的造血阶段;妊娠3个月,脾是主要造血器官;妊娠4个月以后,骨髓逐渐成为主要造血器官。出生后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场所,18岁以后,只有在扁状骨、长骨二端的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人体内的红细胞是从骨髓中的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经分化、增殖、分裂而来。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是叶酸和维生素B12。

“红细胞的特征、数量”。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无核,由细胞膜及胞浆组成,自身无修复能力。胞浆中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色素)。正常成人红细胞的数量:男性每立方毫米万~万个,女性每立方毫米万~万个。人体内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天,即每天有1/的红细胞被破坏和生成,但总是保持一定的数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可因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高原居民因缺氧,红细胞数量会代偿性地增多;体力劳动和经常运动的人红细胞也会代偿性地增多。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色素,占红细胞干重的96%。正常成人男性每升~克,女性每升~克。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与血色素量是呈一定比例的,即万个红细胞约相当于3克血色素。

“红细胞的功能、临床意义”。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每克血色素可携带氧气1.34ml。其血色素还参与血液酸碱缓冲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红细胞不仅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还参与免疫调控,某些免疫功能是其它免疫细胞所不能替代的。

因此在临床上测定红细胞数和血色素量对诊断贫血的性质有着重要意义。如果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胞质的着色及结构发生变化,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红细胞大小或功能异常,就会出现缺氧等临床病症。如: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等;如果重要脏器长期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会出现生理功能障碍,如心脏扩大,肝、肾功能衰竭等。

临床上常见的红细胞类疾病,主要是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先天性和后天性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说的"血虚"与平常所说的"贫血",是中医和西医体系的两个概念,贫血的所有临床表现都会在"血虚"中出现,而"血虚"的病人不一定是贫血。因为中医所指?quot;血虚"外延非常广,除了现代医学所指的血液系统疾病外,还包括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等。

29、血浆

将血液抽出后置于抗凝剂的试管中,经过自然沉淀,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层略带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为血浆,占全血的55%~60%。血浆就像运河里的水,能运载和溶解各种物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是悬浮在其中的;蛋白质、脂类、无机盐及大量生物物质是溶解在其中的。目前溶解在血浆中的成分估计有一百多种。

“血浆的特征和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略显乳浊状,酸碱度PH值在7.35-7.45之间。血浆中含水91%-92%,血浆蛋白占6.2%-7.9%(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三大类),无机盐占0.9%(主要是Na+、K+、CI-、HCO-3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占1%-2%(主要是尿素、尿酸、肌酸等)。

“血浆的功能及临床意义”。血浆就像运河里的水,能运送和溶解各种物质。溶解在血浆中的物质可以单独或以复合形式存在,血浆中的所有物质均有独特的特性,并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1)营养。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可给予机体提供营养。当生理需要时,各种组织蛋白和血浆蛋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当血浆蛋白过多时可转化为组织蛋白贮藏起来;当血浆蛋白因消耗而减少时,组织蛋白可转化到血浆中供机体使用。

(2)维持渗透压。血浆总是能保持一定的浓度,使血液和组织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是靠血浆渗透压来维持的。血浆渗透压可分为两类: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是由无机盐(氯化钠、碳酸氢钠等)和有机小分子(尿素、葡萄糖等)构成的,是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质高分子物质构成的。

血浆渗透压生理:血浆中的晶体易透过血管进入组织,故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晶体渗透压区别不大,有利于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对细胞内外的水分交换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至关重要。因蛋白质分子大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当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增高时,水分被吸进血管而使血容量增加,因此胶体渗透压对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维持酸碱平衡。血液酸碱度PH值之所以能保持相对恒定,主要是由于血液中存在酸碱缓冲系统。血浆中的缓冲系统以及肺、肾不断地排出体内剩余的酸或碱,共同保持血液酸碱的相对恒定。

(4)运输和调节。体内有许多物质能与血浆蛋白发生可逆的结合,起到运输和调节的生理作用。即:一些物质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运送到相关组织后与血浆蛋白分开,再发挥作用;当血液浓度升高缺水时,会刺激机体产生口渴症状。

(5)免疫。这是溶解在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特殊作用。它通常可溶菌、杀菌、凝集等方式来发挥免疫作用。

(6)凝血和抗凝血。溶解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有14种和若干蛋白酶抑制剂,参与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由于这两种物质的相互协调作用而使机体的血液不会发生凝固,保持血液的正常循环。

相关生理知识: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者称等渗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者分别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临床上常用的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是等渗溶液。人体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是相等的,当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时,会因细胞吸水而肿胀导致破裂;在高渗溶液中,细胞会脱水而皱缩变形。

30、机采成分血

什么是捐献机采成分血?捐献机采成分血是指健康公民通过血液分离机捐献血液中某一种成分的无偿志愿献血行为。捐献的成分可以是血小板、粒细胞或外周干血细胞。目前国内以捐献机采血小板最为普遍。捐献机采成分血是无偿献血的一种形式。随着成分输血的推广应用和人们献血意识的增强,献血观念的更新,成分献血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现在已成为发展潮流。

为什么要推行机采成分血?一袋机采血小板成分可以使因止血困难而濒临死亡的病人起死回生;一袋机采粒细胞成分可以使严重感染无法控制的患者得以缓解;一袋机采外周血干细胞成分可以移植给罹患不治之症的血癌病人,使其重建造血功能。机采成分血使临床医生拥有了更多和更有效的医疗手段。假如还是沿用捐全血的方法就不容易达到上述目的。一位成分血捐献者可以向病人提供一个治疗量的血液成分,不但快捷简便、临床疗效好,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因输入多人份血小板产生的副作用。

捐献成分血与捐献全血有何区别?捐献成分血与捐献全血有其类似的方面,只是机采成分血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场地,所以机采捐血一般在条件较好的血站本部进行:从一只手臂入针通过相连接的经过消毒的、一次性使用的管道流入血液分离机,分离出所需要的某一种成分(如血小板),然后将其它血液成分还输给献血者,这称之为一个循环,根据血小板计数,完成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后,就能收集到-ml左右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悬液。整个捐献过程大约需要90分钟。

如何捐献成分血?捐献成分血者前一天应有较充足的睡眠,前一餐勿食过分油腻的食物,勿饮酒,五天内没有服用阿司匹林。成分捐献者的健康标准与捐献全血者一样,捐献前,填写无偿献血健康登记表,进行健康体检和化验,如进行血小板捐献,外周血小板计数必须大于*/升,如进行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捐献,外周血粒细胞计数大于4*/升。采集前,阅读捐献成分血告知书,对不适合捐献的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再次的自我排除,了解捐献的注意事项,在采集过程和采集后进行自我健康保护。

什么是单采血小板?单采血小板是用血液成分单采机采集来自一个献血者的血小板,含有的血小板数量至少在2.5×以上。每份单采血小板约相当于8-10袋常规浓缩血小板的总量。单采血小板储存在一个专门的保存袋中,以便增加血小板储存时与气体交换的表面积。储存温度20-24℃,振荡保存24小时至5天(根据所用保存液的不同)。与浓缩血小板比较,单采血小板最大的优点是相对安全,受血者只需要接受一个献血者的血小板即可达到治疗量,可以降低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和输血传染病的风险几率。

血小板有什么生理功能?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份,它是由骨髓中巨核细胞分化形成的,体积只有红细胞的1/3-1/4,正常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升。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它的平均寿命为7—9天,衰老死亡的血小板通过血流最终在脾脏被吞噬处理。

31、男人的血比女人的血宝贵吗?

不对。因为成人体内的血液总量,都占体重的8%左右,各种血细胞的寿命男女是一样的。女性由于月经的影响,经常刺激骨髓促进造血,因此女性的造血系统比男性的活跃,女性血液中的新生血细胞比男性多,女性出血后的应急性和耐受性都比男性强。科学实践证明: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患癌症的机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预防癌症(因为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铁)。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故女性患癌症机率比男性明显要低。男人的血比女人的血宝贵是没有根据的,相反为了健康男性更应该经常献血。

32、血液有替代品吗?

目前利用生物技术虽然已经可以生产人造血浆等单项产品,但尚无法制造人类血液的完全替代品。

33、为什么尽量不输用新鲜全血?

(1)新鲜全血各种成分抗原性强,易引起输血反应,甚至会导致以后的输血无效。

(2)新鲜全血中存活的淋巴细胞多,输血后易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GVHD的死亡率达98%。

(3)梅毒螺旋体在体外4℃环境中只能生存3天,因此保存3天的血液,不会有传染梅毒的可能,反而安全。

(4)如果输血的目的是止血或抗感染,由于全血中血小板、粒细胞的含量较少,达不到治疗效果;另外24小时以后,血液中的血小板、粒细胞大部分都已死亡;为了输血安全,血站要进行检测,血站不可能提供24小时以内的血液。因此,输新鲜血弊大利小,不主张输用。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
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xg/70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