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中医内科疾病(上)大汇总!不看不行! 中医内科学(上) 胁痛病源主肝胆,实多虚少气血辨, 滞瘀湿热肝阴虚,以通为主虚滋肝。 气郁当疏柴胡散,瘀血血府汤复元, 肝胆湿热龙胆妙,养络柔肝一贯煎。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加减 黄疸病由湿邪生,色分暗滞与鲜明, 阳黄热重茵陈施,湿多甘露配五苓, 急黄毒盛犀角解,胆腑郁热柴胡迎, 阴黄术附寒湿阻,脾虚湿停黄芪宁, 湿热留恋陈四苓,舒肝和脾归芍并, 尚有气滞郁血积,逍遥鳖甲随证定。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加减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证——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 气滞柴胡胃苓选,水湿实脾温而行, 水热中满合茵陈,水留血瘀需调营, 六味一贯主阴虚,阳虚水盛附理苓。 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头痛需分外内伤,风寒川芎茶调解, 风热芎芷石膏见,风湿羌活为胜湿, 肝阳天麻潜息风,血虚四物需加味, 痰浊半夏白术伴,肾虚大补益精髓, 瘀血通窍来止痛,气虚益气聪明汤。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加减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加减 2.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加减 3.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4.肾虚头痛——大补元煎加减 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加减 6.气虚头痛——益气聪明汤加减 诸风掉眩肝风荡,髓亏血乏痰火伤, 肝阳上亢天麻潜,气血亏虚归脾汤, 痰浊上蒙夏白术,肾亏左归瘀阻通。 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 4.痰浊上蒙证——半夏白朮天麻汤 5.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风需分络脏腑,痰瘀半白天桃红, 风阳天麻阴镇虚,阳闭羚安阴涤苏, 脱证参附生脉固,恢复痰瘀需解语, 气虚络瘀阳还五,肝肾左归地黄补。 (一)中经络 1.风痰瘀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中脏腑 (1)闭证 1.阳闭证——羚羊角汤合用安宫牛黄丸加减 2.阴闭证——涤痰汤合用苏合香丸加减 (2)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三)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加减 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颤证摇动不自制,肝风内动筋失养, 风阳天麻来镇肝,痰热羚角导痰汤, 气血人参补养荣,髓海龟鹿需定风, 阳气虚衰地黄饮,标本虚实需辨清。 1.风阳内动证——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2.痰热风动证——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人参养荣汤加减 4.髓海不足证——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5.阳气虚衰证——地黄饮子加减 水肿原因水湿起,越婢加术风水袭, 五味消毒麻连豆,湿毒浸淫用之宜, 胃苓五皮水湿证,湿热壅盛疏凿立, 脾阳虚衰实脾饮,济生真武肾虚易。 瘀水互结需四物,桃红相伴五苓齐。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朮汤加减 2.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加减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实脾饮加减 2.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3.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淋证涩痛小便频,湿热蕴结膀胱肾, 热淋通利八正散,石淋石韦排石尽, 血淋小蓟相加减,气淋利气沉香散, 劳淋无比山药丸,膏淋萆薢分清饮。 1.热淋——八正散加减 2.石淋——石韦散加减 3.血淋——小蓟饮子加减 4.气淋——沉香散加减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6.劳淋——无比山药丸加减 情志不舒郁证生,六郁总由气郁成, 肝气郁结郁化火,柴胡丹栀证不同, 半夏厚朴主梅核,甘麦忧郁脏燥灵, 心脾两虚归脾施,阴虚天王六味清。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证(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脏燥)——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鼻衄热犯肺桑菊,胃热炽盛需玉女, 肝火上炎龙胆泻,气血不足来归脾。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齿衄胃火循经冲,清胃泻心合方攻, 肝肾阴亏相火浮,滋水六味茜根终。 1.胃火炽盛证——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咳血总由肺中来,燥热桑杏汤化裁, 肝火泻白黛蛤合,阴虚百合固金筛。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 吐血由胃呕吐出,泻心十灰胃热著, 肝火犯胃龙肝泻,气虚血溢归脾主。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 便血肠道湿热致,地榆散或槐角施, 气血不摄归脾助,脾胃虚寒黄土止。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 尿血湿热小蓟饮,肾虚知柏地黄丸, 脾弱归脾治血症,无比山药固肾选。 1.下焦湿热证——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紫斑血热妄行伤,十灰清热效最良, 虚火茜根散增损,气不摄血归脾汤。 1.血热妄行证——十灰散 2.阴虚火旺证——茜根散 3.气不摄血证——归脾汤 消渴三多体羸常,病在水金燥土伤, 食乖情志劳欲过,上消消渴方显彰。 中消气阴白术解,实热玉女胃火炀, 下消地黄肾阴亏,两虚金匮肾气良。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加减 瘿病气痰四海舒,痰结血瘀藻玉壶, 肝火栀子消瘰无,心阴天王肝贯疏。 1.气郁痰阻证——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证——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证——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4.心肝阴虚证——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内伤发热病缠绵,气血精亏脏腑偏, 情志饮食劳倦因,药用发散或苦寒, 阴虚内热清骨散,补中归脾气血研, 金匮肾气阳虚热,丹栀逍遥热郁肝, 痰湿温胆合中和,血瘀热来血府参。 1.阴虚发热证——清骨散加减 2.血虚发热证——归脾汤加减 3.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加减 4.阳虚发热证——金匮肾气丸加减 5.气郁发热证——丹栀逍遥丸加减 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7.血瘀发热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癌病气郁化越鞠,热毒犀角瘀血府, 湿热龙胆五味毒,气阴地黄血十补。 1.气郁痰瘀证——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 2.热毒炽盛证——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加减 3.湿热郁毒证——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4.瘀毒内阻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加减 6.气血双亏证——十全大补丸加减 痹证风寒湿热乘,闭而为痛痹斯名, 风盛游走防风取,寒则痛剧乌头通。 重着麻木薏苡仁,热痹白虎加桂精, 肝肾独活寄生施,痰瘀痹阻双合成。 1.风寒湿痹 (1)行痹——防风汤加减 (2)痛痹——乌头汤加减 (3)着痹——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3.痰瘀痹阻证——双合汤加减 4.肝肾亏虚证——独活寄生汤加减 痿证筋脉软无力,温度湿热食劳阻, 肺热津伤清燥救,湿热浸淫二妙助, 补中参苓益脾胃,虎潜加减肝肾固, 圣愈补阳通脉络,脏腑虚实治痿取。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加减 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腰痛悠悠酸无力,肾着沉沉不转移, 若还湿热伴热感,痛如锥刺属血瘀。 四妙湿热腰痛施,甘姜苓术寒湿立, 左右归丸肾阴阳,身痛通瘀勿劳欲。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左归丸加减 (2)肾阳虚——右归丸加减 胖大海医考 专注中医,更多干货 分享 点赞 在看 给小编充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wh/110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