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白癜风好治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905531.html 俞光荣 ■医院 ■主任医师 导读 本期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跟骨骨折的定义、损伤机制、临床表现、分类、治疗方法等方面。重点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01 基本概述 概述: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所有骨折约2%,移位关节内骨折约占60%~7%,十分之一的跟骨骨折患者可伴有脊柱骨折,26%的患者存在其他肢体损伤。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机制:常见高处坠落伤或车祸伤,骨折由轴向压缩力和剪切力造成,后足受伤时所处的位置,可直接影响骨折的类型。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可发生张力性水泡;开放性骨折约占17%;少数病人可以发生足部骨间膜室综合征。辅助检查:X-ray(跟骨侧位片、轴位片及Broden位)、CT(扫描、重建)。分类:基于X-ray(改良Essex-Loprest分类)、基于CT扫描(Sanders分型)。分类示意图02 治疗方法的选择 (一)非手术治疗主要指征:移位不明显的跟骨关节内骨折(≤1mm);SandersⅠ型;无移位或移位不严重关节外骨折(≤mm);患有严重的周围血管、神经或全身性疾病等;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或有原因增加感染的。 (二)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是目前最为常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恢复正常形态和生物力学特性,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有利于早期锻炼,优良率达7%~92%以上。常规ORIF方法:常用延长L形切口显露、复位和钢板固定;优点:显露充分、复位固定方便、固定可靠;缺点:创伤大、软组织并发症相对高、破坏骨折块血运。微创手术方法:经皮螺钉、微创钢板、外固定架、克氏针及关节镜等;优点:创伤小、软组织并发症低、骨块血运破坏小;缺点:复位困难、固定欠可靠;适应症:SandersⅡ型,部分Ⅲ型。早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手术原则:术前软组织肿胀要适当解决;跟骨外侧“L”延长切口;大骨折块尽可能获得复位;跟骨残余软骨和距骨后关节面软骨去除;自体髂骨植骨充填融合空隙部位;用或不用跟骨侧方钢板,1或2根较大的螺钉穿越固定融合部位。03 内固定物及选择 原则:可靠、微创、实用、符合后足生物力学; 材料:钛钢板组织相容性较好,异物反应小; 固定材料:钢针、螺钉; 普通钢板:H"形、“Y"形、可塑型钛钢板等; 微创钢板:蝶形小钢板; 锁定钢板 各种钢板示意图0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示意图课程小结· 跟骨骨折常用分类为Essex-Lopresti分类和Sanders分类;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Gissanes角、Bohlers角和关节面的平整,尤为重要;SandersⅠ可非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和Ⅳ应手术治疗;轻度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可应用微创方法手术治疗;粉碎或骨质疏松骨折可应用锁定钢板。骨缺损2cm3可采用填充性植骨。识别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