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takayasu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中以头臂血管、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常呈多发性,因病变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可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闭塞,少数可导致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对TA目前仍然知之甚少: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很难取到活检标本、缺乏诊断标准、疾病活动性指标、小样本报道缺乏经过验证的治疗方案和手段。 目前的实验室检查有: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标志物IL-6、B细胞激活因子、IL-12、MMP-9等。 影像学检查能够洞察TA的进程、严重程度和疾病范围。血管造影过去被认为是诊断TA的金标准,能够观察动脉腔的狭窄和不规则,虽然能够准确获得动脉压,评价冠状动脉,但常规血管造影有创、局限于腔内信息,容易漏诊早期病变,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误,且有辐射,患者需使用大量造影剂。超声可探查主动脉及其分支有无狭窄或闭塞,了解肢体血流情况,还可测定病变动脉的远、近端血流及波形,测定肢体动脉压力,但超声检测主动脉和腹部血管受限,容易被肠气和脂肪遮蔽。MRA无创、无需碘对比剂、无辐射,但检测时间过长、费用昂贵,医院无此检查。CTA能超快速扫描,显示管壁或管腔改变+血管外结构,全面显示动脉受累范围及狭窄程度,同时评价冠状动脉、肺动脉、肺组织及心脏功能,但其分辨率低,有碘剂辐射,评价活动期和疗效结果不确定。采用whole-bodyMRA冠位三维扫描,平均时间30min,分4个部分扫描:头颈+胸腹盆+大腿+小腿,whole-bodyMRA可综合评价病变范围和活动性,最近应用的MRI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管壁强化计分系统使TA活动期的评价更为科学准确。whole-bodyCTA采用二代双源CT,可多部位一次性超速全身动脉CTA成像,头+颈+胸+腹+盆+下肢+上肢动脉全面评估,减少费用,节省时间,降低辐射、减少对比剂,额外检出临床、其他检查不能发现的病变。 没有一种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所有TA诊断必须的信息,但它们各有特色:超声简便易行,无辐射,可间接评价管壁炎症;CT/MRI均可同时评价血管形态学改变和管壁炎症,但CT有辐射。PET可评价管壁炎症,但空间分辨率低,仅能评估壁厚大于5mm的血管。这些检查均具潜力,但诊断的准确性和在筛选TA的活跃性或严重程度、预测转归、评价疗效中的价值仍需进一步明确,而联合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能早期诊断TA并精确评价活动性。 讲者:朱平教授 整理者:韩青 来源:西京风湿免疫 赞赏 长按点滴型白癜风海口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