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理 飞速提升 01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及危险因素 概念: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其特征以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为主,主要累及大动脉和中等动脉。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 2)高脂血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3)脂蛋白可以分为5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相反,高密度脂蛋白(HDL)具有较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病的作用。 02 泡沫细胞的来源 ①单核巨噬细胞②平滑肌细胞 03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期 1)脂纹期2)纤维斑块期 3)粥样斑块期 04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1)脂纹期肉眼:病灶位于动脉内膜面,可见黄色斑点和黄色条纹,常位于血管分支开口处。镜下: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少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2)纤维斑块期 肉眼:动脉内膜面出现明显隆起的灰黄色、瓷白色斑块 镜下:典型病变主要有3个部分:①纤维帽②脂质区③基底部 3)粥样斑块期(粥样斑块亦称粥瘤) 肉眼:动脉内膜面出现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 镜下:可见纤维帽玻璃样变、胆固醇结晶及钙化,坏死物底部及周边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外膜可见毛细血管新生、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复合病变 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管腔狭窄④血栓形成⑤钙化⑥动脉瘤形成05 复合病变 ①斑块内出血②斑块破裂③管腔狭窄④血栓形成⑤钙化⑥动脉瘤形成06 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1)主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多见主动脉后壁和其分支开口处,以腹主动脉最重,胸主动脉次之,升主动脉最轻。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多,其后是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 (3)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常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 (4)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较上肢多见。当动脉管腔完全阻塞,侧支循环又不能建立时,可引起局部的缺血性梗死,甚至发展为干性坏疽。 0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和冠状动脉性猝死。08 心绞痛 (1)概念: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2)分类: 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3)临床表现: 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感紧缩感,常放射至左肩和左臂。每次发作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09 心肌梗死 (1)概念: 心肌梗死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2)病因: 心肌梗死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最终导致心肌持续性缺血。(3)类型: ①区域性心肌梗死(亦称透壁性心肌梗死) ②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4)常见部位: 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约占全部心肌梗死的50%10 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①心脏破裂②室壁瘤③附壁血栓形成④急性心包炎⑤心律失常⑥心功能不全⑦心源性休克11 高血压,向心性心脏肥大 (1)高血压的概念: 持续不正常的血压升高称为高血压(2)高血压的分类: ①症状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占5%~10% ②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占90%~95% (3)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 是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4)高血压病的分类:①良性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 ②恶性高血压病(急进型高血压病) (5)向心性心脏肥大的概念: 左心室壁增厚,可达1.5—2.5cm,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圆,但心腔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12 原发性高血压的分期 (1)功能紊乱期基本病变: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 (2)动脉系统病变期①细动脉硬化②小动脉硬化③大动脉硬化(3)内脏病变期①心脏病变②肾病变③脑病变13 原发性高血压肾脏的病变 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或细动脉性肾硬化 肉眼: ①肾体积缩小②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小颗粒状③切面皮质变薄④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增多14 原发性高血压脑的病变 ①脑水肿②高血压脑病(是疾病,而不是病变)③脑软化④脑出血15 原发性高血压的心脏病变 (1)长期慢性高血压可引起心脏病变,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2)临床上: 早期,左心室向心性肥大晚期,左心室离心性肥大16 恶性高血压病 (1)也称急进型高血压病,较少见,该病多见于青壮年。 (2)病理变化:主要累及脑和肾 ①增生性小动脉炎(呈同心层状增厚、如洋葱皮样) ②坏死性细动脉炎 17 大叶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分为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 (1)概念: 大叶性肺炎是病变累及肺大叶的大部分或全部的急性纤维素性炎症,常有肺炎链球菌引起。(2)病理变化: 多见于左肺或右肺下叶,主要特点是急性纤维素性炎。 病理分期: 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3)并发症: ①感染性休克②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③肺脓肿、脓胸及脓气胸④肺肉质变⑤胸膜肥厚和粘连18 简述红色肝样变期和灰色肝样变期的光镜下病理变化的不同点 (1)红色肝变期 镜下: 肺泡壁毛细血管处于扩张、充血状态。 肺泡腔内含有大量红细胞、一定量的纤维素及其间夹杂的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2)灰色肝变期 镜下: 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成贫血状态。 肺泡腔内以纤维素为主,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极少量的红细胞。 19 小叶性肺炎 (1)概念: 小叶性肺炎是细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灶状急性化脓性炎症。(2)病理变化: 镜下: ①化脓性细支气管炎②细支气管周围炎,肺泡腔内的渗出物多样③病变周围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3)临床与病理联系: 咳嗽、咳痰—支气管炎性渗出物 支气管通气障碍—紫绀 炎性渗出物—听诊可闻湿啰音 X线—散在灶状阴影 (4)并发症: ①呼吸衰竭②心力衰竭③脓毒血症④肺脓肿、脓胸⑤支气管扩张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 (1)共同特点: 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 (2)主要包括; 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和肺气肿等疾病。21 慢性支气管炎 (1)概念: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2)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①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及反复发作的过程为特征。 ②诊断标准:患者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持续2年或更长时间。 (3)病理变化: ①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②黏液分泌的改变③支气管壁的慢性炎性病变(4)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2 肺气肿 (1)概念: 肺气肿是指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过度充气呈持久性扩张的一种病理状态。(2)类型: 1)肺泡性肺气肿 ①小叶中央型肺气肿②全小叶型肺气肿③小叶周围型肺气肿2)间质性肺气肿 3)其他类型肺气肿 ①瘢痕旁肺气肿②代偿性肺气肿③老年性肺气肿(3)病理变化肉眼:肺气肿的肺体积膨大,柔软缺乏弹性,色灰白,边缘钝圆(4)临床病理联系:肺气肿患者特有的体征——“桶状胸” (5)并发症: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②自发性气胸和皮下气肿23 肺癌 肺癌的肉眼类型: 中央型(肺门型)、周围型、弥漫型肺癌的组织学类型:8个基本类型(※前3个) ①鳞状细胞癌(最常见)②腺癌(女性常见) ③小细胞癌(最恶劣愈后最差,对放化疗敏感) ④大细胞癌⑤腺鳞癌⑥肉瘤样癌⑦类癌⑧唾液腺癌 24 慢性胃炎的分类 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慢性萎缩性胃炎③慢性肥厚性胃炎④疣状胃炎25 A型和B型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A型 B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 HP感染 病变部位 胃体部或胃底部弥漫性分布 胃窦部多灶性分布 抗内因子抗体抗壁细胞抗体阳性阴性血清促胃液素水平高低胃粘膜内G细胞增生有无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90%)无胃酸分泌 明显降低 中度降低或正常 血清维生素B12 水平 降低 正常 恶性贫血 常有 无 伴发消化性溃疡 无 高 26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特点:①固有层腺体萎缩(变小)②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③肠上皮化生27 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 肉眼: 胃溃疡多发生于胃小弯近幽门处,多见于胃窦部,溃疡多数为单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边缘整齐,状如刀切。十二指肠的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较胃溃疡小而且浅,直径多在1cm以内。镜下: 溃疡底由表面到深部,大致由四层组织构成。第一层炎症渗出层(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第二层坏死层第三层肉芽组织层第四层瘢痕组织层(小动脉炎)28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表现:①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及上腹部饱胀感 ②胃溃疡的疼痛出现在饭后0.5~2小时 ③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在午夜或饥饿之时 29 消化性溃疡的结局和并发症(简答) 结局: 愈合并发症: ①出血(发生率高达10%~35%)②穿孔(5%)③幽门梗阻(3%)④癌变(胃溃疡癌变率1%,十二指肠一般不发生癌变)30 病毒性肝炎 现已知的病毒性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6种。其中乙型肝炎较多见,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原因。 基本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 ①细胞水肿(严重时,气球样变)②嗜酸性变③脂肪变2)肝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有以下2种形式)Ⅰ按其范围和分布,分类①点状坏死 ②碎片状坏死 ③桥接坏死 ④大片坏死 Ⅱ肝细胞凋亡3)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也有少数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4)肝细胞再生及间质反应性增生31 肝硬化 概念: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基本病变: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和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常见的3种类型: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引起门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尤其乙肝和丙肝)在欧美国家:慢性酒精中毒(酒精肝)被认为是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原因。32 假小叶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概念: 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隔包绕原来的肝小叶,或包绕再生的肝细胞结节,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病理变化: ①假小叶中有变性、坏死和再生的肝细胞 ②假小叶周围包绕的纤维间隔较薄,宽度一致 ③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④小胆管增生 ⑤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2个以上 33 门静脉压力增高的临床表现 ①慢性淤血性脾大 ②胃肠淤血、水肿 ③腹水 ④侧支循环形成(3种) 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直肠静脉丛曲张脐周静脉曲张34 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①白蛋白合成障碍②出血倾向 ③黄疸 ④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eg:蜘蛛痣、肝掌) ⑤肝性脑病(肝昏迷) 35 试述门脉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一)门静脉高压症 ①慢性淤血性脾大②胃肠淤血、水肿③腹水④侧支循环形成(3种)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直肠静脉丛曲张脐周静脉曲张(二)肝功能不全①白蛋白合成障碍②出血倾向③黄疸④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eg:蜘蛛痣、肝掌)⑤肝性脑病(肝昏迷)36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肿瘤组织学类型病理变化食管癌鳞状细胞癌食管癌以食管中段最多见,下端次之,上端最少。胃癌腺癌胃癌好发于胃窦部,特别是小弯侧大肠癌腺癌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见,其次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原发性肝癌早期肝癌(小肝癌)单个结节直径小于3cm晚期肝癌肉眼形态:①巨块型②结节型③弥漫型37 良、恶性胃溃疡溃疡的肉眼形态区别 良性溃疡 (胃溃疡) 恶性溃疡 (溃疡型胃癌)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齐,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直径一般小于2cm 直径一般大于2cm 深度 较深 较浅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 周围 粘膜 皱襞向溃疡集中 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38 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①大量蛋白尿②严重水肿③高脂血症和脂尿④低蛋白血症39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概念是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弥漫性增生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肉眼大红肾蚤咬肾光镜①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毛细血管腔受压狭窄 严重者坏死,新月体形成 ②肾小管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变性(eg: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管型尿的形成 ③肾间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40 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特征病因/临床病理联系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膜性肾小球病肾病综合征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IgA肾病IgA沉积于肾小球系膜肾盂炎化脓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①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②上行性感染为主要的感染途径41 结核病概述及其病因、发病机制 (1)概念: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本质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2)病因、发病机制: 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分枝杆菌,对人致病的主要类型是人型和牛型 (3)主要转播途径有: 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其中呼吸道是最常见的) (4)取决因素: 感染细菌的数量及其毒力大小和机体的反应性(包括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 42 结核病基本病变与机体的免疫状态 病变机体状态结核分枝杆菌病理特征免疫力变态反应菌量毒力渗出为主低较强多强浆液性炎增生为主较强较弱少较低结核结节坏死为主低强多强干酪样坏死43 结核结节的组成成分 ①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周围有上皮样细胞②郎汉斯巨细胞 ③淋巴细胞 ④成纤维细胞 44 结核病的结局 (1)转向愈合 ①吸收、消散:为渗出性病变主要愈合方式②纤维化、包裹及钙化:增生性病变愈合方式 (2)转向恶化 ①浸润进展 ②溶解播散 45 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 原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 结核杆菌感染 初次 再次 发病人群 儿童 成人 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或过敏性 无 有 病理特征 原发综合征(3部分) 肺的原发病灶 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核病变多样; 新旧病灶交替; 较局限 起始病灶 肺上叶下部,肺下叶上部 近胸膜处 肺尖部 主要播散途径 淋巴道或 血道为主 支气管播散 至肺内为主 病程 短,大多自愈 长,需治疗 46 继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类型 ①局灶型肺结核(非活动性肺结核) ②浸润型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 ③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开放性愈合) ④干酪样肺炎 ⑤结核球 ⑥结核性胸膜炎 1 END 1 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