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作者/郁凯杨剑刘敏杨杰杨人军张殿英 导语: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常见的症状是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中疼痛为大多数患者的主诉。为了达到减轻疼痛和增加活动度的目的,非手术治疗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目前常常采用无负重休息、冷敷、理疗、口服非甾体消炎药(NSAID)及注射皮质激素等方法。局部注射激素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有效的原因是因为减轻了局部的炎症反应,但多次应用激素的副作用是明显的,那么局部注射NSAID是否也可以因为其抗炎作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激素的副作用? 医院骨科郁凯等人在题为“肩峰下间隙药物注射治疗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疗效”的文章中,将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分组,分别注射激素和非甾体消炎药(NSAID),注射前后进行疼痛和肩关节功能评价,以比较曲安奈德、派瑞昔布钠肩峰下间隙注射治疗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疗效。 将59例确诊为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激素组和非甾体消炎药(NSAID)组,激素组注射曲安奈德40mg加入2%的利多卡因配置到5ml,NSAID组注射派瑞昔布钠40mg加入2%的利多卡因配置到5ml。每位患者均采用标准的注射方法,后外侧“软点”作为进针点(肩峰后角向下2cm,向外1cm进针,指向喙突的方向)。注射完成后,肩关节外展活动时疼痛减轻作为注射位置正确的标志。将注射前、注射后30min,注射后3周肩关节活动度(外展)、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进行评估及记录。 实验结果两种药物注射组均在注射后3周随访时两种药物均显示出明显的疼痛减轻(NSAID组1.12±2.11,P=0.04;激素组1.48±2.97,P=0.05),但两种药物相比疼痛减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与注射前相比,3周随访时NSAID注射组肩关节HSS评分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激素组HSS评分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图1)。 图1激素组与NSAID组HSS评分比较 NSAID组与激素组外展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SAID组P=0.03;激素组P=0.04),其中3周随访时,NSAID组肩关节外展度大于激素组,P=0.03(图2)。 图2激素组与NSAID组肩外展度比较 讨论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局部注射派瑞昔布钠和激素具有同样的镇痛效果,而3周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优于注射激素组。 尽管局部注射激素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中是有效的,但激素带来的副作用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局部注射激素带来的肱骨头软骨退变、冈上肌腱萎缩和自发断裂等逐渐引起肩关节外科医师的重视。临床中局部注射NSAID尚没有见到影响关节软骨和肌腱组织的报道,很多动物实验证实,即使将NSAID注入软骨内,也不会引起软骨性状的改变。一些基础实验发现,NSAID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没有任何作用,而对于其成熟和塑形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目前尚不明了。因此局部注射NSAID的安全性明显优于激素。 局部注射激素和NSAID均具有减轻注射区域炎症反应的效果,虽然其作用机制不同,但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导致活动受限和疼痛的原因都是局部炎症反应,有效抑制局部炎症就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本研究,证明了局部注射派瑞昔布钠具有与激素相同甚至更好的止痛效果,3周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优于激素组。当然肩峰下注射NSAID并非能够改变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病程,但减轻疼痛和水肿后,患者可以配合更好的功能康复,增加肩袖肌的力量,恢复正常的肩峰下间隙,从而减少甚至消除撞击的发生。 (本研究存在随访时间短,失访患者数量多,仅在肩峰下注射1次,未对肩峰形态进行分类等不足。)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