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情

首都医科医院沈潞华教授(右一)、江西医科大学吴印生教授(右二)、医院陈灏珠院士(左二)及何梅先教授(左一)

长城会已走过27个年头。今天,首都医科医院沈潞华教授、江西医科大学吴印生教授、医院陈灏珠院士及何梅先教授做客心在线承办的“第一直播间”,畅谈与长城会的深厚感情。

陈灏珠院士系统回顾了长城会的发展历程,从介入治疗到回归临床再到疾病的预防,长城会不断与时俱进。并指出,做好慢病防治工作,人民才能健康,国家才能强大。

沈潞华教授指出,今年县域医疗论坛的开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医院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吴印生教授回顾道,“对老一辈专家的尊重是长城会一大特色,对老专家不离不弃,同时,为年轻人提供了进步的平台”。

何梅先教授对吴教授提出的“不离不弃”深表赞同,并高调表白长城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心血管器械研发,创新之风正盛

医院宋治远教授(右)、医院的孔祥清教授(中)、重庆医院黄晶教授(左)

在国家大力号召创新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心血管器械创新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天,医院孔祥清教授、医院宋治远教授及重庆医院黄晶教授做客“心在线”承办的第一直播间,共同讨论我国心血管器械的研发与创新现状。

三位教授谈到,以往我国心血管领域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创新都比较薄弱。而现在,我国开始从源头进行创新,心血管领域创新之风尤其猛烈。宋治远教授和黄晶教授分别谈了我国在左心耳封堵器械和高血压的肾交感神经消融治疗方面的创新研究现状。

宋治远教授:左心耳封堵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是近几年研究的热门话题,左心耳封堵装置的研发也是器械创新的热点。目前在我国应用的左心耳封堵装置主要是Watchman和ACP。我国自主研发的LAmbre封堵器已完成上市前临床研究,并于近期获得欧盟CE认证,说明我国产品已经打开了走向世界的渠道。另外还有几个左心耳封堵装置在进行临床研究。

黄晶教授:器械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虽然这些年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面临争议,但对合适的高血压患者来说,仍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在技术层面,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积极的超声消融技术探索,为高血压治疗带来一个很好的方向。我国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全世界第一台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仪就诞生在重庆医科大学。

最后孔祥清教授总结:我国在心血管器械创新方面有很多成绩,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是较早的范例,已在近70个国家或地区应用。在人工瓣膜领域,我国的创新也做得轰轰烈烈,孔教授参与的新瓣膜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在我国上市。

肾动脉狭窄一定要用支架吗?

中医院蒋雄京教授(右)医院罗建方教授(中)、医院贾楠教授(左)

有关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存在一些争议。今天下午,中医院蒋雄京医院罗建方教授、医院贾楠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间,从心内科医生的角度,共同探讨肾动脉狭窄的处理策略。

参加访谈的三位嘉宾一致认为,由于肾动脉狭窄治疗策略有多种,因此确定病因直接影响策略的选择。临床上,肾动脉狭窄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对于高龄患者,肾动脉狭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而40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病因主要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大动脉炎和肌纤维发育不全(FMD)。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贾教授认为,RAAS阻断药、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都是可选用药。贾教授强调,从降血压兼顾保护肾功能和心血管功能的角度出发,在严格监测下,RAAS阻断药是首选。

关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策略,蒋教授指出,对于大动脉炎,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炎症是关键;对于FMD,控制血压、保护肾功能是用药指南。

关于介入治疗,罗教授认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远期效果要比球囊扩张好;关于支架选择,尚无研究支持药物支架,因此选择普通支架即可。对于大动脉炎引发的肾动脉狭窄,要先管理炎症;如果患者血管条件适合置入支架,可选择药物支架。对于FMD引发的肾动脉狭窄,在血压控制较好的情况下,无需置入支架,仅行球囊扩张即可。

蒋教授总结:“关于肾动脉狭窄,病因确定直接关系到治疗策略。作为心内科医生,仅会血运重建是不够的。要结合具体情况,重视药物治疗”。

本届长城会开设了“周围血管疾病诊疗”专场,访谈嘉宾贾楠教授分享了关于把握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介入适应证的经验,有望帮助与会者提高该领域的治疗水平。

抓住上天赐予的“第二次生命机会”

CNAHA现任主席郭鸿生教授(右一)对话CNAHA创始主席姜楞教授(右二)、CNAHA副主席刘秀实教授(左二)、韩新强教授(左一)

近几年,公共场所心源性猝死事件频频发生,事件发生时该如何紧急救治?今天,美国华裔心脏协会(CNAHA)主席郭鸿生教授与CNAHA创始主席姜楞教授、CNAHA副主席刘秀实教授、印第安医院韩新强教授做客由心在线承办的“第一直播间”,共同探讨公共场所发生的猝死及应急处理问题。

访谈嘉宾一致认为,心源性猝死病因广泛,以心肌梗死、心衰、冠心病最为常见,但大部分猝死的最终死因是心律失常,无心脏病史人群猝死风险也在增加。郭鸿生教授指出了我国公众缺乏心源性猝死急救常识的问题,并指出心源性猝死的直接死因是室性心动过速,是上天给我们第二次生命的机会,救治时机分秒必争,并呼吁政府立法保护施救者。

姜楞教授和韩新强教授对此深表赞同,并一致强调,提高公共场所猝死的救治成功率,最重要的是在社区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向公众教授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操作。刘秀实教医院的实例讲述了普及猝死救治知识的重要性。

最后,各位专家均提出,希望通过长城会这一有巨大学界和社会影响力的平台,普及心源性猝死的相关知识,全民努力,共同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

用ICD挽救猝死,中国要行动!

医院李学斌教授(右)医院方全(中)、医院万征教授(左)

心脏猝死一旦发生,现场不及时救治存活率几乎为零。适用人群预防猝死的关键是置入ICD,但我国符合指征人群的ICD置入率较低。为引起广大医生的







































书记来到咱晚报nbsp欢声笑语溢满
书记来到咱晚报nbsp欢声笑语溢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fl/17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