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循环》发表研究显示,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后,癌症患者大动脉的FDG摄取量显著增加。(Circulation.9月8日在线版) 该研究共纳入20例黑色素瘤确诊患者,其中包括12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71±14)岁。其中18例患者诊断为Ⅳ期癌症,2例患者诊断为Ⅲ期癌症(AJCC分期)。各患者均接受过ICIs治疗,其中80%接受的是PD-1抑制剂,5%接受CTLA-4抑制剂,15%接受PD-1和CTLA-4抑制剂联合治疗,将ICIs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约占85%。各患者在接受ICIs治疗之前均进行过18F-FDGPET/CT的基线检查,在治疗过程中亦进行了18F-FDGPET/CT的监测(二者间隔时间为4.40±1.58月)。本研究对纳入的20例患者及其18F-FDGPET/CT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表明,接受ICIs治疗后,癌症患者大动脉的FDG摄取量显著增加,提示ICIs可诱发大动脉炎症,这可能是癌症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增加的原因之一(图A、B)。 近年,ICIs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新兴的抗癌免疫治疗方法,ICIs使多种癌症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临床常用的ICIs主要包括PD-1/PD-L1及CTLA-4的抑制剂。 研究解读 研究发现,PD-1/PD-L1和CTLA-4趋化因子轴可能在限制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炎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化的T细胞能产生大量促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因子,进而可能导致粥样斑块的形成,并且可使斑块不稳定形成易损斑块。 既往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接受ICIs治疗可能加重心血管的炎症反应,因此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以18F-氟-2-脱氧葡萄糖(FDG)为造影剂的PET/CT是一种评估及量化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活动度的有效手段,其可以通过评估动脉壁局部免疫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水平,从而预测癌症患者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潜在风险。 然而,癌症患者脾脏和骨髓的FDG摄取量无明显变化,因此本研究假设ICIs治疗对髓外单核细胞的形成及造血功能无显著影响。针对不同钙化程度的斑块而言,钙化程度轻的斑块的炎症激活更为显著,表明ICIs可能主要影响的是动脉壁局部固有免疫细胞,尤其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或不稳定阶段,而对于晚期已出现局部免疫细胞数量下降的阶段则影响较小。 #超能健康团##医师报超能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fl/134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