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用故事温暖

白大褂,朴素无华,却承载着生命。穿上白大褂的日日夜夜记载了你青春岁月里的奋斗与收获,喜悦与艰辛。让我们说出自己的白衣故事,温暖。

二等奖作品

这座“世界是最长的桥”真的不一般!

作者:杨寅愉心胸外科/胸外二支部

我每天上班路上会路过一座桥,那是上海首座斜拉索桥--南浦大桥。年南浦大桥建成通成,打破了当时国内筑桥史上的很多纪录,有着重大的意义。那一年,我不满6岁,我觉得没有比在黄浦江上横跨如此大的一座桥更难的事了。直到30年后,黄浦江上耸立的桥已经有13座,还有一座在建大桥,每座桥都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我不仅感叹勤劳智慧的中国人,还有什么桥能难倒我们?古话说,人是不能骄傲自满。果然,这一天,我们就差点被这样一座“桥”难倒了。

在我们面前是一位来自江苏的12岁青年小伙,我们称他为小搏(化名)。4年前在学校体检时,他被查出血压异常升高,收缩压达到-mmHg。父母带他四处就诊,始终病因不明。就在一年前孩子甚至出现了反复夜间胸闷、心悸以及泡沫尿症状。

年8月小搏辗转来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很幸运,他挂上了刘锦纷教授的门诊。刘教授的经验丰富,一针见血,经一系列检查,终于揭开了病情的真相。原来,小博患有多发、长段型大动脉炎,病变累及胸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以及右侧髂动脉,血管最窄处不足5毫米(正常应为15毫米),如此广泛而严重的病变,在临床上是十分罕见的。

实际上,小博的病情远不止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经过进一步诊断发现,小搏的上肢血压异常升高,而下肢动脉搏动极其微弱;他的心脏“不堪重负”,而肝脏、肾脏等腹腔脏器却如“杯水粒粟”。再不及时治疗,恐怕他全身多个重要脏器将会面临衰竭的风险,生命危在旦夕啊。

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由刘锦纷教授牵头,立即组建了一支由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及麻醉科等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共同“攻坚”。这个病人治疗的难点在于大动脉炎已经累及整个胸腹段主动脉,光凭一个科室的力量无法完全解除梗阻,同时,由于长时间于“高压”状态,小博的心脏一直处于疲劳状态,手术后是否能够耐受也存在相当大的疑问,治疗中稍有差池可能就会造成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激烈地讨论,最终决定由胸外科刘锦纷教授和普外科陈其民主任共同领衔实施“搭桥”手术,这可次是我们常规所熟知的“心脏搭桥”。而是要在心脏与腹腔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这个手术方案在我工作以来从未听说过,我既兴奋又紧张。

两个团队在术前联合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根据手术方案,先由陈其民教授团队在患儿通过腹部切口找出狭窄的腹主动脉远端的正常血管组织,再由刘锦纷教授团队通过胸腹部联合切口将一根30厘米长的人工血管从腹腔穿横隔达胸腔,连接升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将瘀滞于上半身的部分血液导引至下半身,从而在患儿体内胸腹间架起了一座“生命桥梁”。手术历时4小时,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上下肢血压已达一致!

术后,小博的恢复情况也非常令人满意,顺利地拔除了呼吸机,大家正期待着转出监护室的日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准备回到普通病房的当天中午,小博突发心律失常,意识丧失,情况十分危急!关键时刻,又是刘锦纷教授站了出来,组织CICU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并在短时间内为小博安装了ICU“救命神器”体外模式氧合(ECMO)装置,将小博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突如其来的病情变化使整个诊疗团队陷入了沉思,究竟在这位少年身上还存在什么问题?于是,经过心内、外科大讨论,小博在带着ECMO的情况下去导管室进行了心导管检查。

心内科刘廷亮主任导管结果的发现“最长的桥”工作良好,但是小博的原发病已经累及到了心脏上的冠状动脉,存在心肌梗死,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小博的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性。眼看着刚刚显露的希望又要破灭了,大家心中一万个不甘心。由于缺乏开通冠状动脉所需的冠脉支架,同时我院对于冠脉支架的植入经验尚不足,所以多方商议后医院心内科葛恆教授来导管室会诊,葛教授在了解病情后认为,患儿确实需要放置冠脉支架,这在儿科领域是为数不多的高难度尝试。

由于病变累及范围广,时间长,冠脉支架的放置无比艰难,头发丝粗细的冠脉导丝在闭塞的冠状动脉中举步维艰。但是,本着对患儿负责到底,不离不弃的精神,刘廷亮主任与葛恆教授精诚合作,通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小博的冠状动脉终于成功地被打通了!进支架,撑开,退导丝,一气呵成!在所有心内外科、导管室、手术室麻醉医护人员的掌声中,这一高难度支架置入术成功了,患儿原本有气无力的心脏再次铿锵地跳动了起来。

如今,经历过两次生死的小博已经成功出院。小博说,他的身体里有一座世界上最长的桥,从心脏一直连到支持腹腔重要脏器的腹主动脉。这也是世界上最难搭的桥,独一无二专为他而设计,倾尽了许多专家的心血。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达他的感激,唯有好好生活,好好学习来报答儿中心医护团队对他的帮助。

路过南浦大桥时,我突然又想起了小博,曾经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又变成了一位精神小伙,回到家庭中、学校中去享受他的生活。我想,也许还有更多的“桥”要我们去搭,那些“桥”也许是疾病,等着我们攻克;也许是理解,等着我们去牵手;也许是医学前路上的天堑,等着我们去跨越。就像30年前年幼的我无法想像如何在黄浦江上跨一座桥,而如今,中国日新月异,上海科技进步,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断攻破。作为医生,我们的专业目的是救死扶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面对病人时,尤其是像小博这样的疑难病例,需要我们全心全意地付出,处理好临床工作中的每一处细节。我本人也参加了小博的这次救治中,深切体会到了这一份艰辛,尤其是当诊疗过程中碰到问题时,更要有不离不弃的精神,唯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培养以及病患对我们的信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fl/120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