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临床有: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是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等。这类疾病我们目前缺乏浮针治疗的经验。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等原因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称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习惯上又称之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因为我们浮针作用于疏松结缔组织,所以单纯看疾病的名字,似乎就觉得会有效果。

符仲华教授在介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经验时说:“我们治不好类风湿性疾病,但我们浮针可以把它拖好。”因为老师说了治不好,所以我刚接触浮针时,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避而远之的。有病人或病人家属询问,我

也不敢说有效。后来有病人实在是走投无路,各种中西医办法都效果不好,到了我这里让我帮助,我又想起我们浮针人常说的“百般无奈,试试浮针”,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试试看态度去治疗,没想到,效果却出乎我预料的好。为了不再耽误这部分“不死的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使更多的人获益,我写下自己的心得,希望对浮针人,对患者都有所启发和帮助。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以下几种: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

我们团队治疗多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现选取病例两则,供参考:

病例一、***男,27岁,

初诊日期:.11.20

主诉:臀上至颈后痛7-8年

现病史:7-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臀上至颈后痛,双下肘时痛,翻困难,外院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曾针刺、督灸、口服药物等,效不佳。

脉象:右脉滑、长左脉细滑弦。

舌象:舌胖大,淡红有齿痕,苔有裂痕。

望诊:面白,指细。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因为诊断已经明确,来我院后没有进一步检查)

嫌疑肌:腰骶部关联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竖脊肌(+++)

浮针治疗:

双侧竖脊肌,每侧选取4个进针点,应用一次性浮针,针尖方向向头部进针,扫散,做小燕飞再灌注、床上扭身回望动作再灌注、床上跪位头膝位再灌注、立位腰背后伸再灌注等再灌注动作。

效果:浮针完毕,患者臀部、腰部疼痛明显减轻。

二诊时间:.11.27

现病史:痛大减,晨起已基本不痛,翻身仍痛,需坐起后翻身,痛点位于骶部。

嫌疑肌:腰骶部关联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竖脊肌(++),臀中肌(++)

浮针治疗:(1)双侧臀中肌,各选取1个进针点,应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针尖方向向骶骨部进针,扫散,做侧身抬腿再灌注动作。(2)双侧竖脊肌,每侧选取4个进针点,应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针尖方向向头部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

效果:浮针完毕,患者臀部、腰部疼痛明显减轻。

三诊时间:.12.4

现病史:病史同前,可翻身,痛大减,左肩下昨日开始痛

嫌疑肌:腰骶部关联肌肉;左肩关节关联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竖脊肌(++),臀中肌(++),左侧冈下肌(+++),左侧前锯肌(+++)

浮针治疗:(1)双侧臀中肌,各选取1个进针点,应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针尖方向向骶骨部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2)双侧竖脊肌,每侧选取4个进针点,应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针尖方向向头部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3)左侧冈下肌,选取1个进针点,应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针尖方向向肩关节,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4)左侧前锯肌,选取2个进针点,应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针尖方向向腋窝,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

效果:浮针完毕,患者臀部、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左肩疼痛消失。

四诊时间:.12.11

现病史:已可翻身,痛已大减,左肩胛下痛。

嫌疑肌:腰骶部关联肌肉;左肩关节关联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竖脊肌(++),左侧冈下肌(++),左侧前锯肌(+++)

浮针治疗:在患肌处应用一次性浮针,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

五诊时间:.1.4

现病史:病史同前,疼痛明显减轻,左肩胛下略痛。

嫌疑肌:腰骶部关联肌肉;左肩关节关联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竖脊肌(++),左侧冈下肌(++),左侧前锯肌(++),左侧冈上肌(++)

浮针治疗:在患肌处应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

六诊时间:.1.11

现病史:左肩胛痛已基本消失,脊背痛消失。

嫌疑肌:腰骶部关联肌肉;左肩关节关联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竖脊肌(++),左侧冈下肌(++),左侧前锯肌(++),左侧冈上肌(++)

浮针治疗: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

七诊时间:.5.10

现病史:左肩胛已不痛,近日后背痛,右腹两天前痛,整体疼痛较未治疗前大为减轻。

嫌疑肌:腰骶部关联肌肉;左肩关节关联肌肉。腹部肌群。

患肌检查:双侧竖脊肌(++),左侧冈下肌(++),左侧前锯肌(++),左侧冈上肌(++),右腹斜肌(++),右腹直肌(++)

浮针治疗:在患肌处应用一次性浮针,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是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现出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早期病变处关节有炎性疼痛,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有僵硬感,晨起明显。也可表现为夜间疼,经活动或服止痛剂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疼痛减轻,而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晚期整个脊柱和下肢变成僵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患者初诊时脊背弯曲严重,他在别的地方做过扎针督灸等治疗一直效果不佳,疼痛到无法直接翻身,两次治疗后就可翻身,疼痛大减。现再来就诊时外形来看较前挺拔,患者自述效果较之前好太多,后续会继续治疗。

体会:该患者第一次浮针治疗就疼痛大为减轻,说明浮针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症状缓解很明显。患者初次就诊时的脊柱弯曲主要是保护性姿势,因为以竖脊肌为主的姿势肌收缩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曲度,而强制性脊柱炎导致关节慢性炎症和融合,附着在关节周围的肌肉形态发生变化,并且肌肉本身也有损害,所以收缩时疼痛严重。根据符仲华教授“新血气理论”[1],考虑经过浮针治疗,患者肌肉气血得到改善,并带走炎性产物,因此疼痛减轻,患者姿势也得到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病程缠绵,浮针治疗不可急于求成,我们把治疗间隔时间规定为7天,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取得良好效果。

浮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病例2,

患者,李某某,女,63岁

初诊日期:.08.16

主诉:颈部疼痛、活动困难40余年,加重1年。

现病史:40余年前田间劳作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疼痛,后逐渐加重,并发展至膝关节疼痛、颈部疼痛,肘关节、手关节、膝关节肿胀、变形。近1年来抬头困难,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导致夜间起身困难,必须有家人照顾才能起身小便。外院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曾口服糖皮质激素、针刺、艾灸等治疗,效不佳。

脉象:右脉滑弦,左脉浮滑弦。

舌象:舌胖大,淡红有齿痕,苔白腻。

望诊:略肥胖,大关节肿胀,手部关节挛缩畸形,面色萎黄。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思路:本着长期治疗,分阶段治疗的方针,先解决最痛苦的颈部疼痛,抬头困难,夜间不能起身的问题。

嫌疑肌:颈肩背部相关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

浮针治疗:第一次治疗未采取远程轰炸,应用一次性浮针,患肌处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

效果:浮针完毕,患者颈部疼痛减轻,肩部感觉放松。

二诊时间:.08.23

现病史:颈部痛大减,肩部仍有发板,但较前减轻。

嫌疑肌:颈肩背部相关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肱桡肌(++)。

浮针治疗:在肱桡肌处采取远程轰炸,应用一次性浮针,患肌处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远程轰炸后,查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在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再局部进针、扫散、再灌注。

效果:浮针完毕,患者颈部疼痛明显减轻,肩部疼痛、发板减轻。

三诊时间:.08.30

现病史:颈部痛大减,肩部疼痛明显减轻仍有发板,但较前减轻。可以夜间翻身和独立起床。

嫌疑肌:颈肩背部相关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肱桡肌(++)。

浮针治疗:在肱桡肌处采取远程轰炸,应用一次性浮针,患肌处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远程轰炸后,查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在双侧竖脊肌、肩胛提肌再局部进针、扫散、再灌注。

效果:浮针完毕,患者颈部疼痛明显减轻,肩部疼痛、发板减轻。

四诊时间:.09.06

现病史:颈部痛大减,肩部疼痛明显减轻。肩部发板较前继续减轻。可以夜间翻身和独立起床,可以抬着头看一会电视。

嫌疑肌:颈肩背部相关肌肉。

患肌检查: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肱桡肌(++),胸锁乳突肌(++)。

浮针治疗:在肱桡肌处采取远程轰炸,应用一次性浮针,患肌处进针,扫散,做相应再灌注动作。远程轰炸后,查双侧斜方肌(+)、肩胛提肌(+)、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胸锁乳突肌(++)。在双侧竖脊肌、胸锁乳突肌再局部进针、扫散、再灌注。

效果:浮针完毕,患者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转头较前幅度增大。

后患者每半年左右前来治疗2-3次,生活质量较前明显提高。但关节肿胀和畸形无明显减轻。

大关节肿胀

手部关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状,可有明显晨僵现象。西医治疗RA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及生物制剂等,长期使用因不良反应导致患者难以维持用药。

体会:

类风湿疾病,因为全身多处关节受累,疼痛范围广、程度重,因此往往认为难以下手浮针治疗。并且,本病因为是终身疾病,不能够从根本上治愈,因此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悲观的情绪。治疗此类疾病,要注意不要过于密集地治疗,要逐渐拖长治疗间隔时间。

既往治疗的经验表明,浮针可以明显减轻类风湿疾病引起的疼痛,减轻病人痛苦,增加病人信心,改善患者悲观情绪。有研究表明[2],采用浮针治疗RA,发现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临床症状,降低炎性指标ESR、CRP,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达95.0%,疗效良好。这不仅丰富了RA的外治方法,还拓展了浮针的治疗范围。

结缔组织分布广泛,在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外层和间隙,形成了一个遍布全身、沟通内外的筋膜结缔组织支架。浮针刺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通过大范围的扫散对结缔组织造成大幅度的机械牵拉(不是机械剥离),导致网状支架中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改变[3-5],这可能是浮针发挥作用的启动因素。这一作用启动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在研究不是非常清楚,可能与炎性递质减少有关。但如果单纯是炎性递质减少,还不能很好地解释浮针治疗非疼痛性疾病的原理。因此,浮针的基础研究任重道远。在临床提供众多的病例之后,如何应用各种手段去揭示浮针治疗的机理,有待于我们下更大的气力去研究。

参考文献:

[1]符仲华,甘秀伦,吴凤芝,等.气血新论[J].现代中医临床,,27(3):68-74.

[2]王英杰,丘文静.浮针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2(01):59-61.

[3]LangevinHM,ChurchillDL,CipollaMJ.Mechanicalsignalingthroughconnectivetissue:amechanismforthetherapeuticeffectofacupuncture[J].FASEBJ,,15(12):-.

[4]罗清源,胡永祥,原林,等.基于筋膜学理论探讨新易筋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J].中医外治杂志,,21(3):3-4.

[5]陈锦明,卢阳佳,黄泳,等.基于结缔组织探讨针刺镇痛的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3):-.

---------------------------

作者:臧运华

浮针Ⅱ段,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医院集团)青医院中医科主任。

联系方式:,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zl/99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