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影像医学操作常规》,是一本从放射科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的实用好书!列举了X线、CT、MRI那些基本设备操作及摆位规范等。 第三章MRI检查第三节颅脑MRI检查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等。 2.颅内感染:结核性、化脓性等。 3.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塞、血管畸形等。 4.脑白质病变:MS等。 5.脑发育畸形。 6.脑退行性病变。 7.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病变。 8.脑挫伤及颅内亚急性血肿。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选用高分辨头颅专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面与线圈纵轴尽量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在患者头颅两侧加固定软垫。 3.扫描方位:常规为横断位,根据需要加扫冠状位或矢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1)脉冲序列:SE、TurboSE、IR、TGRE、GRE等 (2)采集模式:MS(多层)、2D、3D (3)采集矩阵:×(80~)、×(~) (4)重建矩阵:×、×、× (5)FOV:~mm (6)NSA(信号平均次数):1~4次 (7)THK/Gap(层厚/间距):4~8mm/(10~50)% (8)TR/TE:(SET1WI)~ms/10~30ms (SET2WI)~0ms/80~ms (TSET2WI)0~ms/~ms/4~32 5.MRI增强扫描:平扫如有阳性发现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时用Gd-DTPA按0.2mg/kg(即 0.1mmol/kg)静脉注射后用T1-W扫描。 1.位于中线或中线附近的病变应行常规矢状位扫描。 2.位于垂体及下丘脑附近的病变常规行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3.天幕附近的病变应加扫冠状位及矢状位。 4.与脑室相关的疾病应加扫冠状位及矢状位。 5.脂肪抑制技术与增强检查T1加权像联合使用有助于颅神经病变的显示。 第四节颅内MRA检查 1.脑梗塞 2.脑动脉瘤 3.脑动静脉畸形 4.脑动脉炎 5.矢状窦狭窄或血栓 6.颈静脉球体瘤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选用高分辨头颅专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面与线圈纵轴尽量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在患者头颅两侧加固定软垫。 3.扫描方位:3D-TOF使用横断方位,3D-PC使用横断及冠状方法;根据病变性质选择预饱和静脉或动脉血流。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isp3D-TOF、Fisp3D-PC、Fisp2D-PC等 采集模式:3D、M2D 采集矩阵:×(~)、×(~) 重建矩阵:×、× FOV:~mm NSA(信号平均次数):1~2次 THK/Gap(层厚/间距):0.75~4mm/(-50~0)% TR/TE/Flip:32ms/12ms/20°(3D-PC) 50ms/7ms/25°(3DTOF) 40ms/13ms/20°(2D-PC) 40ms/9ms/25°(3DTOFFSPGR) 第五节眼部MRI检查 1.隔前病变:蜂窝织炎,基底细胞癌,肉芽肿。 2.肌锥外病变:泪腺及软组织疾病,眶骨病变:骨瘤,成骨肉瘤,骨纤维结构不良,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及转移瘤。 3.肌锥外病变:内分泌性眼病,眼眶肌炎,横纹肌肉瘤,淋巴瘤。 4.肌锥内病变:海绵状血管瘤,炎性假瘤、血管畸形、淋巴管瘤、脂肪瘤、转移瘤等。 5.视神经及其鞘病变:视神经胶质瘤、脑膜瘤、视神经炎等。 6.眼球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黑色素瘤、转移瘤等。 1.眼眶和球内异物。 2.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选用头部高分辨线圈、环形表面线圈或眼眶专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选用头线圈,体位同颅脑MRI体位。选用眼眶表面线圈,线圈中心置于两眼瞳间线中点。 3.扫描方位:眼眶MRI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矢状斜位、观察眼球的球壁肌肉常用冠状位序列。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STIR等 采集模式:MS、2D、3D. 采集矩阵:×(~) 重建矩阵:×、× FOV:~mm NSA:4~6次 THK/Gap:2~5mm(10~20)% TR/TE:~ms/20~30ms(SETlWI) ~0ms/80~ms(SET2WI) TR/TE/ETL:0~ms/~ms/8~32(TSET2WI) TR/TE/TI:1~0/20~30ms/~ms(STIR) 1.同头颅MRI检查。 2.视神经检查矢状位应平行与视神经前后轴,冠状位应垂直于视神经。 第六节鼻及鼻窦MRI检查 1.先天性异常:鼻腔闭塞,鼻中线囊肿和瘘管,脑膜或脑膜脑膨出。 2.外伤。 3.炎症:鼻窦炎,粘膜囊肿,鼻腔鼻窦息肉,肉芽肿性炎症,鼻窦炎并发症。 4.良性肿瘤和类肿瘤:粘液囊肿、乳头状瘤、血管瘤、神经鞘瘤、脑膜瘤、骨瘤、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软骨瘤、颅骨囊肿。 5.恶性肿瘤、鼻腔癌肿、上领窦癌肿、筛窦癌肿、额窦癌肿、蝶窦癌肿、鼻腔鼻窦癌肿的复发和转移。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通常选头部线圈,对鼻腔、上额窦病变可选用表面线圈。对筛窦、蝶窦等深层部位病变应选用头线圈为佳。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鼻根部对准线圈横轴中线。定位灯纵横轴线分别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线。 3.扫描方位:鼻及鼻窦MRI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配合冠状位及矢状位对鼻及鼻窦病变的显示更有帮助。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80~) 重建矩阵:× FOV:~mm NSA:1~4次 THK/Gap:4~8mm/(10~20)% TR/TE:~ms/10~30ms(SETlWI) ~0ms/80~l00ms(SET2WI) TR/TE/ETL:0~0ms/~ms/4~16(TSET2WI) 同头颅MRI检查。 第七节颞颌关节MRI检查 颞颌关节(TMJ)MRI不仅对其器质性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可通过电影显示方式,对其功能性改变作出正确的诊断。 1.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和脱位。 2.外伤。 3.关节炎。 同头颅MRI检查。 1.线圈选择:常规选用7~8cm环形TMJ表面线圈一对,一次固定,左右对比成像。 2.体位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头部置于TMJ专用头架上体位摆法同颅脑MRI技术。将环 形TMJ线圈中心对准外耳孔前1~2cm处之颞颌关节,将定位灯纵轴线对头部中线,横轴线对准外耳孔。 3.扫描方位:TMJ常规磁共振扫描方位为冠状位和矢状斜位。矢状斜位主要用于单层多时相动态扫描,可以电影显示模式诊断其功能性病变。若需观察TMJ功能,使用单层多时相动态扫描序列。 4.TMJ单层多时像(SSMP)扫描及电影显示: 使用矢状斜位扫描,每侧颞颌关节设定一个采集包。颞颌关节处于不同的咬合位置时进行多次重复扫描。同一层面的TMJ在运动的不同时相的图像,用快速连续显示的方法,即可成为连续的运动画面TMJ电影。 5.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GRE 采集模式:MS、2D 采集矩阵:×(~) 重建矩阵:× FOV:~mm NSA:2~4次 THK/Gap:2~4mm(10~20)% TR/TE:ms/20~30ms(SETlWI) TR/TE/ETL:~ms/15~25ms/4(TSETlWI) TR/TE/Flip:50ms/23ms/20°(GREMOVIE) 1.尽量使线圈平面与主磁场平行,用束带将线圈固定于TMJ头架上。线圈尽量贴近TMJ。 2.给患者讲解辅助开口器的用法,嘱患者在动态扫描时,每作一次扫描,患者需根据辅助张口器的等高阶梯张开一个口形,依从小到大的顺序等速变化。每张大一级作一次扫描直至最大为止。 1.正常变异和先天异常。 2.外伤。 3.良性肿瘤。 4.恶性肿瘤。 5.其他疾病:美尼氏综合征。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选用头部线圈或耳部环形表面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采用头部线圈则体位同颅脑MRI技术。采用耳部环形表面线圈则体位同颞颌关节MRI技术。 3.扫描方位:内耳半规管MRI通常采用横断位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CISS 采集模式:3D 采集矩阵:×(~) 重建矩阵:×、× FOV:~mm NSA:2次 THK/Gap:0.75~lmm/0 1.同头颅MRI检查。 2.中耳病变的诊断MRI不如CT检查。 第九节鼻咽部MRI检查 1.先天异常。 2.良性肿瘤和类肿瘤:粘膜囊肿、增殖体肥大等。 3.恶性肿瘤:鼻咽癌、淋巴瘤等。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可选用头部线圈及表面线圈,以头部线圈最常用,如患者颈部太短或病变涉及鼻咽以下部分则应选颈部表面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选用头部线圈时体位与颅脑MRI相同。选用表面线圈,环形表面线圈中心对准鼻尖。 3.扫描方位:常规采用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必要时加矢状面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80~) 重建矩阵:× FOV:~mm NSA:1~4次 THK/Gap:4~6mm/(10~20)% TR/TE:~ms/20~30ms(SETlWI) ~0ms/80~ms(SET2WI) TR/TE/ETL:0~0ms/90~ms/8~16(TSET2WI) 1.线圈应尽量贴近面部,线圈平面尽量与磁场平行,头部正中矢状面置于床面中心并与床面垂直,两侧听眶线之平面与床面垂直。 2.注意环形表面线圈直径应有17~18cm,径线太小则深层组织信号显示不良。 3.对鼻咽患者疑有颅底内侵犯时,采用增强扫描、动态及延时MRI增强扫描有助于鼻咽癌的定性及侵犯深度的诊断。 第十节口咽部MRI检查 1.良性肿瘤和类肿瘤:舌甲状腺残留、鳃裂囊肿、恶性肿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脂肪瘤、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舌下囊肿、颌下腺和舌下腺混合瘤、舌下腺和颌下腺恶性肿瘤、颌下腺结石和感染。 2.炎症性病变:蜂窝织炎和脓肿。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选用颈部环形表面线圈、鞍形线圈、颈部容积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仰卧位,双侧听毗线平面与床面垂直,头颈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将环形表面线圈中心对准患者口部。 3.扫描方位:常规采用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必要时加矢状面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80~) 重建矩阵:× FOV:~mm NSA:1~4次 THK/Gap:5~8mm/(10~20)% TR/TE:~ms/20~30ms(SET1WI) ~0ms/80~90ms(SET2WI) TR/TE/ETL:0~0ms/~ms/8~16(TSET2WI) 1.用束缚带将其固定于颈后或头托上,使线圈尽量贴近面部及颈部,线圈平面与磁场平行。 2.特别告知患者在数据采集时,不可运动舌、下颌,不可做吞咽动作。 3.同头颅MRI检查。 第十一节喉及甲状腺MRI检查 1.喉:喉气囊肿、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外伤、肉芽肿。 2.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甲状旁腺肿瘤、甲状腺胶样囊肿和非胶样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弥漫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舌骨导管囊肿。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选用颈部表面线圈或颈部容积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仰卧位于检查床上,使听口线平面与床面垂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一致并与床面垂直。将环形表面线圈置于颈部前面,线圈中心对准甲状软骨,并固定线圈。 3.扫描方位:喉及甲状腺MRI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及冠状位。必要时可加矢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80~) 重建矩阵:× FOV:~mm NSA:1~4次 THK/Gap:3~6mm/(10~20)% TR/TE:~ms/20~30ms(SET1WI) ~0ms/80~90ms(SET2WI) TR/TE/ETL:0~0ms/~ms/8~16(TSET2WI) 1.使线圈与颈部尽量贴近。线圈面尽量与磁场平行。 2.特别告知患者在数据采集时,不可运动舌、下颌,不可做吞咽动作。 3.同头颅MRI检查。 第十二节颅颈部MRA检查 1.颈部大血管病变。 2.血管源性肿瘤和富血管性肿瘤。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可选用颈部柔韧环形表面线圈、鞍形线圈、容积线圈、包裹线圈等。 2.体位及采集中心:同颈髓、颈椎MRI技术。 3.扫描方位:颅颈部MRA常规采用横断位、冠状位扫描。横断位扫描通常配合TOF技术。 血流方向通常配合PC技术。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isp2D-TOF、Fisp3D-PC、Fisp2D-PC等 采集模式:3D、2D 采集矩阵:×(~) 重建矩阵:×、× FOV:~mm NSA:2~4次 THK/Gap:1~4mm/(-50~0)% TR/TE/Flip:45ms/15ms/20°(3D-PC) 40ms/13ms/20°(2D-PC) 50ms/8ms/30°(2D-TOF) 1.预饱和带的位置。 2.TOF和PC法的适应征。 3.同头颅MRI检查。 MRI检查的基本成规、成像序列和参数的选择#医学影像每日笔记19# 小看赞赏 长按治癜风一般多久能好怎样医治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