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由濮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人社局联合组织的“年度‘濮阳榜样?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在濮阳迎宾馆揭晓,全市10个服务行业名“最美人物”受到隆重表彰。我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李凤菊荣获全市卫生系统“最美医生”殊荣。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资深专家,从一名普通住院医师到卓越的学科带头人,李凤菊20多年如一日,潜心医术,精益求精,心系病患,用情呵护,为我院风湿免疫科的学科建设、为广大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健康付出了心血,奉献了芳华。大医精诚,德术双馨,用“最美医生”赞誉她,正可谓名至实归。 她的头衔 新乡医学院院外教授 中华医学会生物免疫学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风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矿盐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干细胞专业委员会委员 濮阳市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的成就 《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获得濮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临床研究》获得濮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异常的实验研究》获得濮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沙利度胺序贯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的实验研究》获得濮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濮阳地区率先开展免疫净化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技术 在濮阳地区率先将干细胞治疗技术应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临床治疗 在濮阳地区率先开展抗核抗体谱、血管炎抗体等风湿免疫性疾病检查项目 在濮阳地区率先开展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生物靶向治疗 她主持开展的干细胞移植在骨性关节炎、肺纤维化临床应用、肌肉关节超声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的残留病变研究等获得了重大进展。 她在国家级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在她的努力下,医院风湿免疫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濮阳市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的主委单位、我院的品牌之一 她的荣誉 濮阳市“濮阳榜样?最美医生” 中原石油勘探局三八红旗手 医院十大名医 医院医院十佳医生 医院十佳服务标兵 医院十佳青年标兵 她的技术 李凤菊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我院当上一名临床医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她选择了别人都不愿选的风湿病和免疫病学。风湿免疫类疾病几乎都是疑难杂症,病因不明,症状复杂,体征不显著,个体差异大,不仅治疗困难,不少病种作出明确诊断都很困难。因此,风湿免疫科医生很难出成就,很难成名医。 但是李凤菊知道,风湿免疫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极大,对生命质量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极大,风湿免疫病患者需要医学的照护,“别人不愿做的,我来做”——这就是她选择的理由。 李凤菊是工作上的超人,技术上的学霸,家务活上的菜鸟,她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工作和专研学习上。她向书本学,研读了大量的专著,检索了海量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她向专家学,先后到中国医医院等国家级医疗机构进修,拜国内多位著名风湿免疫专家为师;她向实践学,用发散型临床思维、耐心细致的作风、多学科协作意识、永不放弃的精神对待每一个病例,总结每一次诊断治疗的得失。正是通过这种不懈的追求,使她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湿免疫科名医。 60岁的庄女士是油田退休干部,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脐周持续性胀痛、间断性发热。在西安工作的子女专程回来把她接走,先后在3医院住院,分别按“感染性腹泻”、“克罗恩病”、“风湿病”治疗,不仅没有治好,反而越来越重。被病痛折磨得快要崩溃的庄女士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了中原,住进了我院消化科。消化科认真研究了她的病历资料,组织全科病例讨论,排除了消化系统疾病。鉴于她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提示机体有炎性反应,高度怀疑风湿免疫性疾病,最后决定请李凤菊主任会诊。李凤菊经过查体和研究病历资料,建议把检查范围从消化道内部转移到消化道外部,做一个胸腹部的CT断层扫描。经过检查,CT图像发现了6处病灶,包括双下肺纹理模糊并散在纤维灶、部分胸主动脉增宽钙化、肠系膜脂膜炎、部分淋巴结肿大等。李凤菊主任看到诊断报告,复查了CT片,断定引起庄女士持续腹痛、间断发热的罪魁祸首就是“肠系膜脂膜炎”——这是一种累及肠系膜的特发性炎性疾病,临床罕见。李凤菊主任组织病例讨论,查阅文献,检索中外文病例报告,弄清了“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经过规范化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庄女士腹痛逐渐减轻,未再出现发热症状。住院一个月后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指标恢复正常;复查CT,肠系膜脂膜炎已经吸收。很快,庄女士康复出院。 濮阳县城关镇一位66岁的农民郭先生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畏寒、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均不能明确病因,治疗无效,慕名到我院风湿免疫科就诊。针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李凤菊一向非常慎重,再三问询病史,仔细检查体征,针对性的做了一系列生化、免疫学检查,作为重点疑难病例组织全科讨论,但是病因仍然没有找到。李主任反复研究病历资料,听取其他医生和多学科专家意见,认为感染的可能性大,感染灶有可能在血液或淋巴系统,建议做一个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但患者失去了耐心,医院去看。李主任再三说明做骨穿的必要性,患者及家属坚持要出院。 郭医院,经过住院、检查、治疗,医院一样,病因仍然未明,治疗仍无效果,发热持续,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加剧,双下肢尤其明显。 郭先生的病牵动着李凤菊主任的心,她一直保持着与郭先生电话联系,了解在外院诊断治疗和病情发展情况。医院都查不出原因,医院的水平不行,确实是他的疾病太蹊跷。鉴于在郑州住院的种种不便,李凤菊主任和风湿免疫科医护人员亲人般的关心,郭先生在辗转了半个医院风湿免疫科。李主任重新梳理思路,反复研究病历,查阅相关资料和疑难病例文献报告,再次询问病史,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无意间,郭先生提到曾有一过性睾丸疼痛,根据这一线索,再结合病人的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疼痛,体重下降,炎症指标高等一系列症状,李主任脑子里突然想到一种罕见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经过针对性检查,证实了李主任的判断,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后,郭先生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炎症指标明显降低,发热也未再反复,折磨他2个多月的病魔终于败退了。 治愈这样的疑难病症,在李凤菊手上何止百例、千例!在她的带领下,目前我院风湿免疫科已经美名远播,不仅濮阳市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知道李凤菊的大名,很多周边地市的患者也都舍近求远找她看病,常常有山东、河北甚至湖北的患者慕名而来。 她的情怀 李凤菊是一位有温度、有情怀的医生,她常常告诫团队,不是我们拯救了患者,而是患者成就了我们;没有患者的信任、健康与生命的托付,别说我们成为名医大家,甚至连养家糊口的薪水都无从保证。心系患者,视病人如亲人,在李凤菊身上、在她的风湿免疫科,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自觉,一种融入行为细节的团队文化。 清丰县韩村乡农家大嫂郝女士因双腕、双手多关节疼痛,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她四处打听治疗类风湿的良方,看过西医,吃过中药,大剂量应用过激素,还长期服用一个老中医“祖传秘方”泡制的药酒。3年下来,她花光了积蓄,欠下了债务,小康之家变成了农村贫困户,类风湿却越来越重,从双手多关节疼痛发展到了双肩关节以下全部上肢关节累及。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服用药酒等,还造成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正当她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位亲戚告诉她,医院风湿免疫科的李凤菊主任治疗风湿、类风湿远近闻名。郝大嫂赶紧筹钱,找到了李凤菊。 李主任认真查阅了她的病历资料,仔细检查了她的身体,认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明确,不规范治疗延误了病情,建议她住院接受规范化治疗,阻止病情继续发展造成不可逆性残废,郝大嫂欣然同意。入院后,李主任组织了科内会诊,根据她的病情制订了规范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全科医护人员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生物制剂白介素-6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价格昂贵,郝大嫂是农村贫困户,符合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低收入和低保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救助条件,李主任让郝大嫂的家人赶快找村镇领导出具贫困证明,安排科内人员为她填报递交救助申请,顺利通过了救助项目实施机构的审批,成功地获得了价值2万多元的救助药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郝大嫂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一家人感激之情无法表达,他们商量着要写一封感谢信,夫妻俩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写了改,改了写,最后再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一封充满了全家人真情实感的感谢信,连同一面锦旗,送给了李凤菊主任和风湿免疫科全体医护人员。 同样的善举也惠及了濮阳县海通乡23岁女孩路平。她9岁患上了幼年特发性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多关节强直萎缩变形,走路都很困难,身高也不再增长,父母花光了积蓄四处求医也不见效。路平父母不忍看她病痛折磨,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李凤菊主任经过会诊,认为抗类风湿新药“白介素6单克隆抗体”对控制她的病情发展,缓解疼痛症状最为有效。为了让这位历经苦难的贫困女孩用上这种昂贵的新药,李凤菊主任联系中国红十字会,递交各种材料,为路平争取到了3个月的免费药物,自患病以来她第一次得到有效治疗,关节功能大为改善,健康状况迅速好转,一家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孙思邈《大医精诚》上说:凡大医治病,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不问贵贱贫富,长幼妍蚩,皆如至亲之想。 医院有很多这样的大医,有很多这样的“最美医生”,李凤菊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撰稿司民权) 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