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每年有两次高峰期,一次为11—1月(秋冬季),一次为3—4月(冬春季)。春季是气温、气压、气流、湿度等气象要素变化无常的季节,特别是早春时节。由于季节转换、冷空气活动频繁,是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峰期。 1、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一个或多个脑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短暂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是急性发生的局灶性血管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临床上常以猝然昏倒,或伴有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和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如房颤;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出血性 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2、春季多发脑血管疾病 原因有哪些?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中医认为“春主风”,与“风”有关的疾病,春季最容易发生。 早春时节早晚温差大,并有“倒春寒”天气,寒冷刺激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春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血流减慢。 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户外活动增多,脑血管对由静止期到活动期的负荷量耐受性一时不适应,也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再加上忽冷忽热的气候变化,也会引发一些原有疾病的复发,进一步刺激脑血管产生病变。 3、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 有哪些措施可以预防患病? 1、防寒保暖。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因气温的变化引起血压波动和受凉感冒。根据天气及时增减衣物,天气不好时尽量少出门,防止呼吸道感染和因气温变化引起的血压波动。 2、控制“三高”,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将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于高危对象,应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 3、合理膳食,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粗杂粮、米糠、麦麸、蔬菜、水果等,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有降脂作用,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增加饮水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睡前不宜饮茶或咖啡,因其有利尿作用,会促使水分的排出,增加血液黏稠度。在沐浴前后要喝水,以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大便长期滞留在肠内,不仅影响食欲,而且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而吸收入血有损身体健康。大便干结,易使腹内压增高,血管外周阻力增强,血压骤增,易诱发脑中风。 5、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原则上也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戒烟是避免心脑血管病死亡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适量饮酒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过量饮酒者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儿童少年、孕妇、乳母等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中饮酒的酒精含量男性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6、规律运动锻炼。老人适度活动,避免大汗淋漓,活动时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日晨练应安排在太阳出来后,这时气温有所上升,从而避免因冷空气刺激使血管骤缩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晨起锻炼时不宜过早,避免发生意外。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左右,活动时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 7、保持乐观的心态,自我减压。良好的心态能使脏器活动及新陈代谢处于最佳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狂喜、暴怒、忧郁、悲哀、恐惧和受惊都会诱发中风。尤其是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调控心境,遇到烦心事及时宣泄,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保持情绪稳定。 8.定期做好身体检查,保持血糖、血脂、血压在一个健康的水平。对于有高危因素或者不良生活习惯的朋友来说,建议进行脑血管病筛查。一旦身体出现不适,一定及时就医,因为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春暖花开,享受美好春光的同时,需小心“中风”来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