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性疾病概述

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因动脉狭窄、闭塞、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原因导致血流不畅、下肢血供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引起远端肢体缺血症状,重者可能出现肢体坏死;同时也包括静脉回流障碍所导致远端肢体淤血、肿胀、代谢障碍,出现肢体缺血症状,重者远端肢体仍然可出现坏死。

1

分类

急性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医源性动脉血栓形成、原发性动脉血栓形成、小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主动脉夹层。

慢性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病、多发性大动脉炎、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腘动脉外膜囊肿、放射性动脉炎合并闭塞、雷诺综合征。

2

解剖

下肢动脉主干为股总动脉,股总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3-5cm处发出股深动脉,股总动脉主干继续经股三角向下延续为股浅动脉,进入收肌管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腘动脉在小腿上1/3处分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移行为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分为足底内外侧动脉。

3

高危因素长期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年龄大

4

临床表现

急性肢体缺血临床表现:

“6P”征:疼痛、苍白、无脉、皮温降低、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

I期:无脉,疼痛,冷感,苍白;

Ⅱ期:发绀,知觉减退;

Ⅲ期:斑纹状发绀,感觉麻痹,运动麻痹;

Ⅳ期:肌强直,肌麻痹,肌肿胀,肌坏死。

慢性肢体缺血临床表现:

间歇性跛行:随着病程的进展,跛行距离和时间逐渐变短,进而发展到静息痛期。

严重肢体缺血(CLI):静息痛、溃疡和坏疽,在卧位时加剧,下垂时减轻,常常致睡眠紊乱,通常不能行走,严重影响活动。

无症状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下肢缺血症状常不典型,但都有相似的危险因素,且绝大部分都有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合并有心血管缺血危险的高危人群。

5

诊断标准

典型的“6P”表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溃疡和末梢坏疽。

客观检查:

ABI(踝肱比值):测量ABI是判断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手术指征的重要参数,可为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客观标准。ABI0.90为异常,ABI值在0.41~0.90时表明血流轻到中度减少,ABI值≤0.40时,表明血流严重减少。

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疾病初筛的首选,可评价血流的动力学状态频谱的变化,用于判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解剖位置和狭窄程度。

CTA:三维成像可以在空间自由旋转,有助于评价偏心狭窄,静脉注射的造影剂能充盈所有侧支血管,使闭塞远端动脉显影,能够显示环绕在动脉周围的组织。

核磁共振血管显像(MRA):四肢MRA可用于诊断外周动脉病变的解剖置和狭窄程度。

血管造影(DSA):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金标准”,它能直接显示动脉病变的细节,有利于下肢动脉重建术时流入道和流出道的选择。

6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锻炼肢体功能

药物治疗:抗凝、扩血管、溶栓

造血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探查取栓

自体静脉和人工血管旁路术

股深动脉成形术

静脉动脉化术

游离大网膜移植

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带膜支架置入

激光再通

斑块旋切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超声消融术

我专业组采用的方法:横向骨搬移

经我专业组大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证明:胫骨横向骨搬移血管再生技术对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促进骨膜、骨髓再生和血管生长,促进改善局部患肢血供、伤口愈合。

关于我们

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理论依据:Ilizarov生物学理论—张应力法则生物组织缓慢牵拉产生一定张力可刺激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其生长方式类似胎儿自组织,均为相同的细胞分裂。人的骨骼和人体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一样,具有很大的再生潜力和可塑性,给骨骼一个合适的应力性牵拉,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神经就会同步生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yy/97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