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年,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姜林娣教授邀请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共同编写了《系统性血管炎》一书,填补了二十余年来国内无血管炎专著书籍出版的空白,年,《系统性血管炎》第2版应运而生。 成书起因 “ 系统性血管炎是风湿疾病乃至内科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疑难重症疾病。近几年来,随着血管炎分类标准的更新、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发病机制的探索,血管炎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然而,在风湿专科书籍中血管炎相关章节篇幅有限,内容并不全面,使得临床专科医生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基于此,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姜林娣教授邀请国内多位著名专家,于年共同编写了《系统性血管炎》一书,填补了二十余年来国内无血管炎专著书籍出版的空白。 姜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血管炎领域研究十余年,在国内率先发起多项血管炎RCT临床研究,发起制订了大动脉炎多学科专家共识,牵头成立华东地区大动脉炎协作组、复旦大学免疫性血管炎全病程管理联盟,为疑难病例的治疗提供更佳的策略和循证证据,极大地推动了血管炎的规范化诊治。丰富临床经验的积累凝聚成了一部血管炎专著,自第1版出版以来,受到风湿免疫及相关领域专家教授们的广泛认可,在遇到疑难血管炎患者诊治时翻阅该工具书进行参考。 近年来,血管炎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风湿病防治联合会(EULAR)等国际权威组织陆续发布了血管炎疾病新的分类标准、管理指南推荐等。因此,为此次书籍的再版提供了契机。 ” 创新之处 “ 在结构上,《系统性血管炎》第2版较第1版进行了微调,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总论,涉及血管炎在各器官受累的表现、诊断技术、治疗等;第二篇是原发性血管炎,包括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小血管炎、变异性血管炎、单器官血管炎、儿童血管炎;第三篇是其他血管性疾病,增加了伴有血管炎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和其他血管病,后者包括近二十种疾病,其中绝大部分是少见病和罕见病。 在内容上,较第1版增加了一倍,更为丰富。专家们本着严谨、实用和先进的精神,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最新指南和文献,结合专家们的临床经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系统性血管炎各个疾病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分类标准和最前沿的治疗进展,除此之外,新增的血管炎五官损害、病理诊断、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儿童血管炎、自身炎症性疾病等章节,也提高了该书的深度和广度。 在排版上,因第2版增加了大量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图片,为了进一步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全书均使用彩色图片,并且彩图随文排版,避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反复翻找对应的图片。 ” 主编介绍 姜林娣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内科基地教学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第9-12届),上海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候任主任委员(年),中国医师学会风湿病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免疫吸附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痛风学组副组长、血管炎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免疫血管炎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痛风组委员,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中心副主任。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称号,年复旦大学“十佳医生”。 年发起建立华东地区大动脉炎队列(EastChinaTakayasuarteritis,ECTA),制定了大动脉炎疾病评估体系和严重性分级标准,发起制订了《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年)和《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年)。获得第29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铜奖和第30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姜林娣教授团队 TeamGroup 医院 风湿免疫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yy/132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