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联大   第一、蓝耳病不稳定;

  第二、猪场蓝耳病毒毒株较多;

  第三、使用过强毒株的蓝耳活疫苗;

  第四、每年蓝耳疫苗普免次数较多;

  第五、返饲效果一般。

  总结这些特点可以发现,蓝耳病毒不稳定,流行毒株多,并且使用强毒株蓝耳苗进行频繁免疫,这些都可能导致母猪免疫抑制,免疫反应较差,导致母猪奶水中的母源抗体含量有高有低,母源抗体低的仔猪保护力较差,当接触到环境中的PED野毒时,就会发生腹泻。

补充参考:-年对广西11地市多家猪场共份仔猪腹泻临床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的阳性率分别为37.50%和0.03%,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为阴性。提示年至今致使广西仔猪腹泻的病毒主要是PEDV。

大部分广西流行毒株与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江苏、江西四省流行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年以来泰国、韩国的流行毒株亲缘关系也非常密切,但与我国年前分离获得的北方毒株、经典疫苗株、韩国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

防治方案

1.症状:呕吐、腹泻、脱水,感染各种日龄的猪。传播迅速数日波及全群,常于寒冷冬春季广泛流行。

类冠状病毒

2.剖检:主要局限在小肠,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胃内空虚,有的充满黄染胆汁液体。

3.预防和治疗措施:

①康复猪14天的血清,出生仔猪2ml.

②腹腔注射等渗复方生理盐水+恩诺沙星注射液或口服肾肿解毒宝+诺氟沙星溶液,控制脱水、酸中毒、心力衰竭、用妥曲珠利清除球虫。

③哺乳母猪料每吨添加:倍能佳g+联毒克g+莫倍新g+硫酸粘菌素g+金维他g

④仔猪口服诺氟沙星口服液或肌注联大恩诺沙星、CVB。或头孢噻呋钠mg/3头仔猪,饮水添加肾肿解毒宝。

⑤加强饲料管理,注意保温、干燥、营养、消毒。

二.伪狂犬

  通常来讲,伪狂犬病在疫苗和诊断手段的配合下,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欧美许多国家多年前就已经净化了该病。并且多年来对中国农场的拜访发现,伪狂犬国产苗或者进口苗效果都还不错,所以伪狂犬病不应该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对于中国北方的伪狂犬病毒是否出现变异,目前尚未看到相关报道,所以也不能轻易下结论,需要咨询相关省份的科研机构。对于伪狂犬病的控制,要特别注意猪群的流动管理,坚决杜绝将种猪育肥猪与商品育肥猪混合饲养。一旦混养,会造成商品育肥猪将伪狂犬病毒传染给种猪育肥猪(后备猪),当后备猪与种猪群并群后,就可能造成伪狂犬病毒在种猪群的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种猪一旦感染该病毒,会终生带毒。

补充参考:年华农分离出的8株最新流行伪狂犬野毒,经测序发现,其中部分流行野毒与经典伪狂犬病毒在TK、gB、gC、gE等基因位点上发生了多个碱基的突变和缺失,这些突变缺失可能会导致流行性毒株毒力或抗原性的改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防治方案

1.临床症状:哺乳仔猪:多为神经腹泻型。新生仔猪感染引起大量死亡,临床上新生仔猪第一天表现正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为急性型表现,病程小于72h,3-5d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病情及严重,病死率可达%。仔猪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1℃以上,精神极度萎顿,后躯麻痹而呈犬坐,运动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腹泻(拉黄色水样粪便),肛门突出,呼吸困难,流涎,呕吐。

断奶仔猪:多为腹泻呼吸型。断奶仔猪感染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10%--20%。断奶后7d多发,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体温升高41-42℃,腹泻(拉黄色或灰白色水样粪便),呼吸困难,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病程达5-10d。

育成育肥猪:多为隐性感染型。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1周内可恢复。

种猪:多为繁殖障碍型。

母猪:配种后30-40d后返情;怀孕40-90d内感染,易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在怀孕90d后感染,仔猪感染病毒,出生后1-7d发病。且母猪自身无明显临床表现,但长期不发情,不孕。

公猪:感染病毒后,多表现为单侧睾丸肿胀、萎缩,逐渐丧失种用能力。

2.解剖症状:猪伪狂犬病的眼观病变无明显特征性。鼻腔粘膜呈卡他性或化脓-出血性炎症,上呼吸道内含有大量泡沫样水肿液。肺淤血、水肿。仔猪,扁桃体、肝和脾均有散在的渐进性白色坏死灶。肺水肿,呈现支气管肺炎的病变。心包积液,偶见心内膜的斑块状出血。胃黏膜呈卡他性炎症,胃底黏膜出血。小肠黏膜充血、水肿,大肠黏膜成斑点状出血。有神经症状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

3.综合防治:

1、加大剂量、次数接种基因缺失疫苗。集中免疫期饲料添加倍能佳、葡萄糖。

2、饮水加肾肿解毒宝、葡萄糖。

3、饲料斤添加:联毒克g+泰胺g+呼倍舒或替妙g(葡萄糖5kg)+附弓通灭g

4、发热、咳嗽严重的猪(斤)肌注:头孢噻呋钠2g、利巴韦林mg

5、圣碘或联灭加强环境消毒。同时加强饲养管理(饮水、通风)!

三.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外来性疾病,只有在农场生物安全没有做好的情况下才会传入。口蹄疫的发生也是一个指示剂,它提示猪场自身的生物安全防控出现疏漏,如果口蹄疫能够传入猪场,那么其他传染病也有可能传入。所以要加强农场的生物安全,规范猪场的人员操作,并做好疫苗免疫,建议种猪跟胎打疫苗,育肥猪最少打两次疫苗。打完疫苗,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并且不传入新的口蹄疫病毒,一般不会发病;如果还是发病,说明病毒可能发生变异,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去检查、分离新的流行毒株,验证是否可以通过现有的疫苗去控制,并判断是否需要研制新的疫苗。

防治方案

1.临床症状:病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在蹄冠、蹄叉、蹄踵和吻端皮肤以及舌面、口腔黏膜等处局部红肿、微热、敏感,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很快破溃。病猪跛行,有的蹄壳变形或脱落,卧地站立困难。有时母猪的乳头、乳房等部位也会出现水疱-口蹄疫对成年猪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3%,但近几年在猪口蹄疫暴发的初期也有急性死亡的病例,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仔猪尤其是哺乳期仔猪被感染后出现水疱症状不明显,但因发生心肌炎和胃肠炎,可在短期内迅速死亡,致死率高达80%似上。

2.猪口炎、蹄炎病的发生主要集中以下4个因素:1、没有完整的免疫程序,不接种疫苗或仅仅接种1次;2、猪营养跟不上或饲料中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吸收;3、猪舍阴暗潮湿;4、猪场生物安全系数低,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等,所以导致发病严重。

3.防治方案:

(1)饮水:斤水添加肾肿解毒宝1公斤+葡萄糖2.5公斤;饲料添加莫倍新,联毒克,葡萄糖,肾肿解毒宝。

(2)肌注康复14天后猪血清,肌注联大恩诺沙星、柴胡或双黄连、肌苷。

(3)创口处理:圣碘稀释液清洗,痔疮膏涂抹或接生粉喷洒,严格控制链球菌、葡萄球菌、坏死杆菌感染。

(4)消毒:用圣碘带猪消毒,产房加强红外线灯照射;环境实施“白化”消毒可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播。

(5)加强饲养管理:垫料、饲料添加肾肿解毒宝、葡萄糖,减少应激,强化生物安全管理!

 四.蓝耳病

中国现在很多猪场都受到高致病性蓝耳病毒的影响,该病毒一旦进入猪场,就很难再清除掉。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养猪场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种猪群,他们开始考虑将曾祖代、祖代种猪蓝耳病毒控制为阴性。

  绝不能依靠频繁的疫苗免疫来控制核心种猪群的蓝耳病,因为蓝耳病毒本身具有免疫逃避作用,并且极易变异,频繁免疫会促使病毒发生变异,导致免疫失败;并且目前蓝耳病疫苗本身也并不完美,存在交叉保护能力差等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蓝耳病毒有欧洲株、美洲株、高致病性毒株三大类,并且每一类又有很多亚群,在中国现在广泛使用活疫苗的前提下,在同一头猪体内极有可能分离到好几种蓝耳病毒,并且各病毒间的同源性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当我们选择一种疫苗去控制猪群的蓝耳病时,并不能对猪体内的每一种蓝耳病毒都产生有效保护。当我们控制住一种蓝耳病毒,第2种、第3种蓝耳病毒由于与所免疫疫苗同源性低,难以有效保护,从而造成一年爆发好几次蓝耳病的情况。这几次蓝耳病的爆发很有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蓝耳病毒毒株所引起。

对于蓝耳病的控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防止病毒血症,以及由此产生的垂直传播;

  第二、降低带毒猪水平传播病毒;

  第三、防止蓝耳病毒的变异;

  第四、检讨农场猪的流动是否合理;

  此外,目前美国最新的研究发现,猪第四对染色体及X染色体上面存在某种遗传基因,该基因决定猪对蓝耳病毒的天然抵抗能力。这就意味着,美国已经开始研究对蓝耳病具有天然抵抗能力的猪,也提示我们农场应该主动淘汰蓝耳病毒敏感猪。

补充参考:美国农业部对6个种猪场2头试验猪进行蓝耳病毒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猪群可分为三种类型猪:蓝耳病毒敏感猪(高病毒载量/低体重增长量)、蓝耳病毒抵抗猪(低病毒载量/高体重增长量)及蓝耳病毒耐受猪(高病毒载量/高体重增长量)。这为亚群母猪的存在提供的最好的证据,说明部分猪群可能具有蓝耳病毒耐受性;也就是说即使在病毒载量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这部分猪也能保持正常生长。

防治方案

猪蓝耳病又称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动脉炎病毒科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由国外传入我国,严重影响养猪业的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本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1、流行特点:猪蓝耳病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患病猪和带毒猪可向空气排毒,污染周围环境,如果消毒措施不到位,病毒可在猪舍内长期存在。气候骤变、猪只引进等往往成为引发本病的诱因。

2、临床特征:①母猪:发热、厌食,沉郁、昏睡,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早产。产后无乳,少数病猪耳部发紫、皮下出现血斑。个别母猪可见神经麻痹等症状。②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有眼屎或脓性分泌物,并出现呼吸困难,耳尖发紫、沉郁昏睡等症状。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暂时性精液减少和活力下降。③仔猪:以一月龄内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可达40%以上,呼吸困难,有时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后肢麻痹,共济失调,眼睑水肿,死亡率高达80%。④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附红细胞体等病,如果治疗不及时,猪只死亡率较高。

3、病理变化:皮肤色淡似蜡黄,鼻孔有泡沫;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胸腹腔积水较多;肺部大理石样变,肝肿大,胃有出血水肿;仔猪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水肿。

4、治疗方案:猪场爆发猪蓝耳病的控制措施:A.饲料中添加药物拌料,用替妙或呼倍舒+附弓通灭+联毒克(具体用量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人员指导说明)。衰竭。B.加强消毒:用含酸类消毒药(如圣碘)每天进行消毒,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期改换其它类型消毒药消毒。C.猪群稳定后,要求做好药物保健,加强营养,经常消毒(每2-3天就一次),不要乱接种疫苗。

五.圆环

圆环病毒与猪的多种疾病相关,如PMWS,PDNS以及PRDC等。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使用疫苗,控制圆环病毒也并非难事。要坚持对核心群种猪进行疫苗免疫,特别是公猪,除了定期免疫疫苗以外,还要注意公猪的日常管理。不能将公猪站的公猪拉出来查情诱情,更不能将不发情的母猪拉到公猪站诱情,因为圆环病毒是可以通过精液进行传播的。

猪圆环病毒病又叫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以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免疫抑制以及多病原继发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

病猪主要表现为被毛粗糙,皮肤苍白,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进行性消瘦,呼吸过速或呼吸困难,嗜睡,腹泻,可视黏膜黄疸,咳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常突然死亡,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防治方案

1、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主要危害断奶后2~3周的仔猪,但在实行早期隔离断奶的猪场,10~14日龄的断奶猪也有该病的发生,病毒可随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经消化道传播,也可能经胎盘垂直传染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定,呈地方性流行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但急性爆发时,发病率可达50%,病死率达20%~30%。如与猪细小病毒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混合感染时,死亡率会更高;耐过猪发育不良,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和病变。

2、临床表现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6—8周龄仔猪,断奶前后尤其是断奶后两周开始,仔猪出现皮肤病变,即在背部、耳根部甚至腹部出现大量红色、紫红色斑点,这些斑点一般向外突起,质地较硬,保育舍仔猪僵猪的比例明显提高,表现为食欲不振、衰弱、体重下降、有时咳嗽或有中枢神经率乱直至呼吸困难,黄疸、淋巴结肿大(可以触摸到),一部分猪还会出现发热或腹泻症状,有些猪有比较特殊的结膜炎(眼睑水肿、眼睛分泌物增多),面部、下颌和颈部水肿。如有继发感染,则病猪可表现为被毛长而粗乱、关节炎(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继发感染),有些仔猪表现为皮肤继发感染(如渗出性皮炎)。

3、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切面硬度增大,可见均匀的白色,有的淋巴结有出血和化脓性病变。肺脏肿胀、坚硬或似橡皮,严重的肺泡有出血斑,有的肺尖叶和心叶萎缩或实质性病变,肝脏发暗,萎缩,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脾脏异常肿大,呈肉样变化,肾脏水肿,呈灰白色,被膜下有时有白色坏死灶,胃的食管部黏膜表现为水肿和非出血性溃疡,回肠和结肠段肠壁变薄,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和出血。

4、防治措施:

(1)、免疫接种,园环疫苗抗原含量高

(2)、药物保健:斤饲料添加:替妙g、附弓通灭g、联毒克g、肾肿解毒宝g。连续投喂7-10天。饮水添加肾肿解毒宝、葡萄糖。(3)、加强饲养管理,注重生物安全。控制温度、湿度、密度、通风,加强饮水,饲料联克霉脱霉,增加金维他,一周两次圣碘带猪消毒。

(4)、母猪上产房前做好三位一体除虫,圣碘沐浴。

赞赏

长按







































有关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xg/73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