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血管外科,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学系

 本文介绍了颈动脉缺血性病变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并回顾了造成二者临床高度相关性的解剖学基础。同时介绍了国内多位学者在颈动脉疾病治疗、卒中事件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其中崭新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点评。

颈动脉疾病/治疗;卒中/预防和控制;述评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秒就有一人可能患脑卒中,每6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每6秒就有一人因为卒中而永久致残。在我国,脑卒中已经成为第一杀手。有研究表明至少25%~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颅外颈动脉硬化导致狭窄所致;此外颈部动脉病变导致的缺血型大动脉炎也可以引起脑卒中的发生。因此,解决好颈动脉病变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一环。

供应颅内的颈部动脉主要包括双侧颈动脉和双侧椎动脉,前者主要负责脑组织的前循环,后者负责供应脑组织的后循环,颅内前后循环相互之间交通,形成一个交通环,称之为Wills环。如果Willis环开放,一侧颈动脉或者椎动脉病变(狭窄或者闭塞),则脑组织缺血可能不明显,反之则会出现脑组织的缺血,严重者可出现脑卒中。因此目前颈部动脉病变已经引起了医生的重视,加强颈部动脉疾病的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期专栏重点发表一些颈部动脉病变的治疗的文章,邀请了国内知名的血管外科专家和介入放射方面的专家,比较深入地探讨颈部动脉病变的治疗经验,内容主要包括金毕教授撰写的探讨目前颈部动脉病变的治疗经验和国内外发展概况,黎明和舒畅教授综述的目前国内外关于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外科治疗的经验。本期还包括了6篇颈部动脉病变治疗的论著文章,主要有谷涌泉教授等的关于颈部动脉血流重建治疗重症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致脑缺血的论文,探讨颈部动脉血流重建治疗重症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致脑缺血的疗效,并探索经颅脑血管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的应用。谷涌泉医院血管外科中心近十年来治疗的脑缺血型大动脉炎外科治疗的资料。患者41例(男8例,女33例),分为A和B二组。年龄(30.5±5.0)岁。病程(8.5±6.2)年。A组22例患者术中采用TCD,B组19例未应用TCD。主要手术方式:升主动脉-双腋(肱)/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单侧颈内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的A、B组分别10例和8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双腋(肱)/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A、B组分别7例和9例,在上述行升主动脉-双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基础上,从一侧人工血管一侧颈内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的A、B组均为5例。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为%,无死亡;出院时所有移植血管保持通畅。所有患者术后脑缺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组手术有效率均为%,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伸舌歪斜、头痛和眼胀,脑出血等并发症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昏A、B组分别有2例和9例,A组明显优于B组((P<0.05))。全部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5±2.0)年。2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他们认为颈部动脉血流重建治疗由于大动脉炎导致的脑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TCD术中监测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过度灌注导致的并发症。在张建彬等医生的关于颈动脉内膜剥脱及支架术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应用论著中,探讨了颈动脉内膜剥脱及支架术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疗效。他们回医院自年1月至年12月进行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根据颈动脉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动脉行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CAS)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EA组31例,CAS组7例,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d内CEA组出现小卒中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2例、喉返神经损伤表现3例,无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CAS组出现TIA1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无喉返神经损伤、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因此,他们认为颈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术在同期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均安全有效,应根据患者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颈动脉血运重建方法。黄必润医生和李震教授等的关于“双侧分期CEA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意义”的论文,也探讨了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分期CEA围手术期血压管理。论文分析了医院年4月至年11月对31例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分期行双侧CEA的手术重建颈内动脉血流的资料。根据术前、术中及术后血压变化,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调节控制血压。结果发现31例患者共施行CEA62例次,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期手术23例(74.2%)出现高灌注症状,对侧二期手术5例(16.1%)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患者均经严格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好转。术后1周患者高灌注症状均明显好转或消失。出院前多普勒彩超评价术侧颈内动脉。因此他们认为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分期施行CEA安全有效,但围手术期血压管理非常重要,个体化控制血压能明显减少术后高灌注及脑梗死风险。建议术后1周内血压控制在术前基础血压的85%左右。在牛国晨等的“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论文中,评估了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他们回顾分析了年1月至年12月93例接受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成功开通95处(91例)病变,技术成功率97.9%,临床有效率97.8%。无手术相关死亡,术中2例出现夹层,1例术后出现小脑小量出血。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9例病变再狭窄。5年通畅率81.0%。因此他们认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应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治疗的第一选择。此外,本期还刊登了郭连瑞教授的颈动脉支架治疗复杂颈动脉狭窄病变以及佟铸医生腔内治疗椎动脉狭窄病变的经验。上述的这些文章囊括了所有可以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颅外颈部动脉病变,是非常实用的文章,对临床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且有一些观点非常新颖,有些观点具有超前的预见性。相信通过本期相关文章的发表,将对推动我国颈动脉外科的发展,进一步预防或者减少脑卒中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タ鐧界櫆椋庡尰闄?
鐧界櫕椋庤兘娌诲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xg/64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