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谓肾性高血压? 答:由肾脏疾病所致的高血压称之为肾性高血压。多由肾实质性疾病和肾血管疾病所致。肾脏疾病的进展过程中可产生高血压,高血压又可反过来加重肾脏病变,使肾功能减退,形成恶性循环。 问:肾性高血压与同等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答:肾性高血压患者的眼底病变更重;心血管并发症更多;更易进展成恶性高血压;因而,预后也更差。 问:肾性高血压如何分类? 答:肾性高血压可分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及肾血管性高血压。 由各种肾实质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慢性肾间质病变、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狭窄性病变,导致肾脏缺血引起的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在儿童多由先天性肾动脉异常所致;青年常由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非特异性大动脉炎引起;大于50岁的患者,肾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一般肾动脉狭窄50%才有血流动力学意义,≥70%会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问:如何诊断肾性高血压? 答:肾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按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高血压;其次,根据相关病史及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肾脏疾病,然后鉴别是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还是肾病引起的高血压;第三,注意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肾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虽然无创价廉,但准确性不够稳定;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远端狭窄或肾副动脉狭窄常易漏诊。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问:如何区分高血压肾损害与肾性高血压? 答:高血压肾损害的患者高血压病史常长于肾脏病史,出现蛋白尿前一般有5年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蛋白尿(24小时定量常2g),镜检时有形成分少;肾功能检查提示肾小管损害大于或先于肾小球损害;肾活检符合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 问:肾性高血压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答:肾性高血压需要与原发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颅脑疾病及其他血管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年龄较晚,可有家族史,在排除继发高血压后可作出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可引起内分泌性高血压,一般根据内分泌疾病的病史、特殊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可作出相应的诊断。某些脑炎或肿瘤、颅内高压等常有高血压出现,该类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常较为突出,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也可引起高血压,可根据上、下肢血压不平行等加以鉴别。 问:肾性高血压应如何治疗? 答:首先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积极降压,保护肾功能,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各种并发症。 问:肾实质性高血压如何选择降压药? 答:首选长效降压药以平稳降压;其次,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以有效保护靶器官。 ACEI/ARB是保护肾脏最有效的药物,对具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病及糖尿病肾病,延缓肾损害进展的疗效尤为显著。钙拮抗剂可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展,具有肾脏保护作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输出量偏高或血浆肾素活性增高的高血压效果最好。慢性肾脏病患者不推荐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尤其是联合RAS阻滞剂使用。 问: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可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并保护肾功能,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疗效不佳。钙拮抗剂较为安全有效,可与β/α受体阻滞剂等其他类降压药物联用;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ACEI/ARB,单侧肾动脉狭窄者慎用。 急进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高血压伴一侧肾萎缩、不能耐受降压药物;合并进展性慢性肾脏疾病的双侧肾动脉狭窄或孤立肾的肾动脉狭窄;不稳定心绞痛、反复发作的急性肺水肿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匹配者可采用肾动脉支架置入。 对肾动脉狭窄、肾脏已无功能并伴顽固性高血压者可采用肾切除术。但外科手术创伤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目前已不作为治疗首选。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岑聪┆美编柴明霞┆制版郭文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中科白癜风微博郑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jg/40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