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医生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6425113996170178&wfr=spider&for=pc

一个青年中医眼中的:妥瑞氏综合征

月前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虽然是08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叫我第一名》的改拍,但还是催人泪下,正能量满满。而这两部励志电影都提到了一种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疾病——妥瑞氏综合征,该病因为临床表现特殊,而不为大众认识和理解。现代医学从细菌、遗传、神经、基因等角度考虑该病,临床控制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资料,观察辩证临床表现,得知该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早有论述,临床疗效显著。其实现代医学中类似这样的“绝症”还有很多,大量的考正比对工作需要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去圆满。故本文试以该病做一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诊疗的尝试。

妥瑞氏症常见的动作型抽动(motortic)是眨眼睛、眼睛快速转动、擤鼻子、嘴角抽动、挤眉弄眼、耸肩膀、点头、摇头、扭曲的睑部表情、身体大动作的扭动或做出淫秽的动作;发声型抽动(vocaltic)包括清喉咙、轻咳、大叫、重复自己或别人的话语,甚至不自主地说出淫秽的字语。以上临床表现,我们可以对照内经里面“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从肝从火论治;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痉病五条也提到“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痉病也。”病因病机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主要脉证是“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我们可以知道痉病是人体津液缺失的状态下的病理反应;到了钱乙提出来急慢惊风的治则,以凉泻和温补为别。我们通过上面的追溯可以得知,妥瑞氏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如果治疗及时适当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太阳病范畴。

关于该病病,目前国内外的中医诊疗还很缺乏。台湾的林宝华医师是这方面少有的权威,下面转载其一篇文章,以资参考。林医师博古通今,面对现代医学的难题,不一叶遮目,坚持古中医思维处理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表述古代中医智慧和经验,使得困扰现代人的“绝症”之一——妥瑞氏综合征的到临床显效率达95%以上。再次证明古中医学的伟大和临床生命力。

戊戌年十月既望谢胜蓝证诚恭录

附录:《妥瑞氏综合征中医诊疗概述》台湾·林宝华

——

第一章什麼是妥瑞氏症?

一、前言

怪動作頻繁,怪聲音擾人,這不是小孩頑皮。「著猴症」,這是台灣民間閩南話的稱呼。這病在古代中醫是歸類為「驚風」證候,現代也稱做抽動症(ticdisorder)、妥瑞症候群(Tourettessyndrome),有些患者的病情卻比「急驚」症狀嚴重、時間比「慢驚」漫長。

幾千年來,中醫從未將此病附會為邪魔,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還有人對病患、家長說「你家祖墳風水不好」、「小孩名字犯沖」、「祖先無德,上天報應」、「被壞人、仇人下咒」或「邪魔附身」等驚聳言詞,別聽他瞎扯。

全世界的現代醫學通稱這種病為「妥瑞氏症候群」,世界各國、各色人種、寒溫熱帶地區都有小孩罹患妥瑞氏症候群;這病是腦部的功能障礙,雖然醫學界知道有這種病,但是國際疾病分類(ICD-9-CM)目前仍未清楚列入。

妥瑞氏症候群是醫學的難題,發病的患者大多數是小孩子,正值學齡期,大部份不影響上學,只須面對同學戲謔時的心理調適;但有少部份被迫休學,嚴重者有聲語症、狂叫終日,穢語不斷。

如果將一個廣告詞的「肝」改成「腦」,詞意會更貼切。「腦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腦部若好,人生才是彩色的。」不論妥瑞氏症患者所出現的眨眼、縮鼻、努嘴、搖頭晃腦、手腳抽動、挺腹吸氣、扭腹、搖臀、跺腳、踢腳等,各種不同部位的動作,病因都是腦神經功能障礙。

腦部是人類管理驅體的指揮中樞,若以外科手術處理妥瑞氏症候群患者腦部,效果難以預測,患者家長也不會接受;內科方面,近百年來的西藥療效仍不盡理想,常使部份患者的精神狀態顯得遲鈍,極少數患者服藥後的症狀未見減輕,稍有數日停藥則病情更為嚴重,於是病重藥增、藥重病增,陷入惡性循環的窘境。

顯性遺傳、隱性遺傳的說法造成病人的家長很大的心理壓力,妥瑞氏症候群的父母不必有這種「原罪感」。人類經過男女聯姻、世代交替、隔代遺傳、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後,所謂的「遺傳疾病」在幾千年來,並沒有增加多少。

醫學的成就被病人感謝是受之無愧的,因為,醫生治療遺傳性疾病,有頗高的比率阻斷或減低其繼續傳遞。

在中醫辨證方面,妥瑞氏症患者大部份屬於熱症,少部份有虛熱現象,嚴重患者常是陽亢躁狂症候。不少患者伴有精神、情緒要素而肝氣鬱結,出現抑鬱感、焦躁、易怒、躁動等症候。

中醫歷史文獻長達二、三千年,各種疾病的症狀描述也有和今日妥瑞氏症候群相類似者。宋朝醫家錢乙(西元~年)曾論述小兒「目上竄」、「肝風則目連劄,目熱則目直,心熱則搐」、「急驚為陽盛陰虛,熱極發搐」;閻孝忠的小兒方論認為「急驚為有熱,慢驚為脾胃虛損」。

年清朝編撰的醫宗金鑑論述「幼科驚風八候」為搐、搦、掣、顫、反、引、竄、視,將腦神經病變的症狀描述得淋漓盡致。

大部分的妥瑞氏症患者可以視為「急驚症」,少部分為「慢驚症」。錢乙主張「急驚治以涼瀉,慢驚治以溫補」。

因此治療妥瑞氏症屬於神經症狀者可用清熱熄風藥,屬於精神、情緒症狀者以重鎮理氣藥為主,躁狂熱盛者可以加入黃連、礞石、大黃等清熱瀉下藥;虛熱證者以滋陰清補為主,並加重補脾胃、益氣藥物。

妥瑞氏症候群僅屬神經障礙者較容易治療,若轉為情緒、精神障礙者,較難治療。患者沒有服西藥者較容易治療,患者已長期服神經內科或精神科西藥者在中醫的診斷、處方要一併考量,當然是較難治療。

特別是曾經住院和輸注藥物的患者,中醫的治療期最久;既顯示這類患者是屬於病情嚴重者,中醫師也可推測患者的大腦已有相當程度受精神科藥物影響。

中醫處置要先使病人的妥瑞氏症狀逐漸減輕,患者能階段性戒停西藥;並避免西藥的「副作用」,家長、患者才會安心。當症狀不再出現,小孩恢復聰明伶俐、活潑可愛,才算是為患者解決了困難。

二、概說

1、病名由來:古代中醫的「驚風」、「急驚」、「慢驚」症候,西醫則稱為「妥瑞氏症候群」。這是西元一八八五年,法國妥瑞醫生(GillesdelaTourette)提出八個不同於其他運動神經異常的病例報告,表示這種病症不同於尋常疾病,治療很困難,此後被稱為「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ssyndrome)」。

2、神經症狀:這可能是源於腦部基底核多巴胺(Dopamine)的高反應性,導致慢性反覆出現半不自主的動作及聲語上的「tic」。一個接一個,或一個加一個,通常由簡單的動作開始而逐漸複雜(3~1)(6)。

3、情緒和精神症狀:神經影像學上也支持此症是基底核和額葉皮質下之間的聯繫出現問題,常和過動症、強迫症、傷害自己、睡眠異常(如夢遊、尿床)、憂鬱症、反社會行為等行為或情緒異常並存(3~2)(6)。

屬於比較嚴重的患者症狀,會干擾課堂學習,甚至停止上學。

4、少數妥瑞氏症候群患者發病一段時間後所出現的躁動、強迫症、憂鬱症、睡眠異常(如夢遊、尿床)等病症,是與妥瑞氏症結合的併發疾病?或是因為長時間服用精神藥物所誘發?這是有待研究的嚴肅問題。

5、遺傳基因問題:妥瑞氏症候群目前仍存有諸多疑點,例如同一症狀在不同患者卻是輕重不同。大約有一至三成的病人有明顯的家族史,可是遺傳學家努力很多年,還是無法找到它的遺傳方式及基因所在(3~4)(6)。

6、社會的關懷:因為妥瑞氏症候群治療難度高,因此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成立「妥瑞氏症協會」,以幫助處理問題,並減輕家長患者的心理壓力(3~4)。

7、兒童時期發病:妥瑞氏症候群常在小孩時期發作,文獻記載,有一個嚴重的患者發病持續七十九年(6)。

8、西醫的難題:自從發表妥瑞氏症候群後,經過一百二十年,西醫的治療效果仍是不理想,常用治療高血壓、巴金森氏病、精神科的藥物來治療這些患病的小孩,有些病人的症狀會有短暫改善,有些患者即使西藥吃了很久,病情仍然發作得很劇烈。

9、中醫的優勢:「血腦屏障」是大腦先天性自我防衛的機制,中藥取之於大自然,能穿過血腦屏障,去修正腦神經障礙;因此中醫的繼續研究和患者願意服用中藥,會較有機會使妥瑞氏症患者恢復健康(1)(26)。

10、醫生診察應細心:妥瑞氏症候群患者在醫生初診時,可能會短暫控制其抽動,容易被醫生忽視病情。也可能因伴發的症狀(例如過敏鼻炎)而被誤診,因此醫生應區別主要症狀和次要症狀以明確瞭解疾病的性質。患病已久的患者症狀常較劇烈,醫生不要被嚇著(3)(4~2)。

11、妥瑞氏症候群僅屬神經症狀者,即使抽動嚴重,仍屬較易治療;再轉化為情緒、精神症狀者,較難治療;恢復期也較慢。

三、臨床症狀

(一)症狀分類1、神經症狀和組合:無意識的一系列行為,或單一種症狀,或數種症狀併發,常見的行為如「眨眼、皺額、咬唇、露齒、縮鼻、點頭、頭左右搖、頭前後晃、扭頸肌、聳肩、手抖、腳抖、足軟走路如欲傾倒(可能是重症久服西藥有關)、挺腹吸氣、扭腹(奔豚)等。」

2、精神症狀和組合:無意識的一系列行為,或單一種症狀,或數種症狀併發,常見的行為如「翻白眼、怪相、吐舌、吐痰、地上翻滾、撞頭、敲桌子、自傷(殺)、傷人、砸物、視幻覺、聽幻覺、妄想、穢語、聲語症(狂叫、狗吠聲、鳥叫聲、鴨叫聲、單字、詞)等」(6)。

3、情緒障礙症狀和組合:係不可控制,亦無意識的一系列情緒狀態。例如「暴躁易怒、躁動、頂嘴、謾罵。」

4、症狀分類:按臨床症狀和病程不同,妥瑞氏症候群常分為以下三類(6~5):(1)一過性抽動障礙(transientticdisorder,又稱局限性抽動症或兒童習慣性痙攣):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主要表現為簡單性運動抽動,如眨眼、皺額、咬唇、露齒、縮鼻、搖頭、點頭、聳肩等不自主抽動;少數病例為簡單性發聲抽動,表現反覆咳聲、哼氣或清嗓聲等。

(2)發聲或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jg/130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