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津南商务合作,广告业务,请联系 由于文中主人公于明珠的特殊身份,我们不能刊发他的正面照片,请从字里行间领略他的风采吧。 警剧中的“卧底潜伏”、“跟踪追捕”、“枪林弹雨”、“险中求胜”等情节常常让观者心惊胆战、泪流满面。 艺术源于生活,电影只是把现实进行了加工。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警种:他们常常面对复杂的形势、凶残的对手;他们常常昼伏夜出、隐姓埋名;他们常常经历生死考验,被称为“站在刀尖上跳舞”的人。没错,他们就是缉毒警察,牺牲率最高的警种,平均每年有多名缉毒警察死亡,相当于每天都有一名缉毒警察牺牲,是其他警种牺牲率的4.9倍,受伤率更是高达10倍。 “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为刑警而生的。”为了守护一方安宁,49岁的他一直在负重前行! 他不是《缉毒警》里的缉毒英雄吴光林;不是《破冰行动》中的警察卧底赵嘉良,也不是《扫毒》里的扫毒组组长马昊天……他是天津市“最美基层民警”的候选人——现实生活中的禁毒警察于明珠,一颗公安战线上的耀眼“明珠”。 从警27年的于明珠,现任津南分局禁毒大队二级警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7次,荣获“天津市优秀人民警察”称号2次。 年参加工作,从事社区民警、治安民警;年被选调到津南分局刑警队。年刑侦改革时在刑侦支队四大队担任探长,期间他的探组每年抓获犯罪嫌疑人数量达80至人,甚至超过了别的区一个大队的抓获量。“在责任区大队时,辖区内有前科劣迹的人都在他的脑中,往往线索一到,他就知道案件跟谁有关。”提起此事,于明珠的同事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年10月,刑侦支队成立扫黑禁毒大队,于明珠成为了该大队的第一批成员。如今,他是在该大队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唯一参与侦查历年全部案件的民警。 “嫌疑人信息记得很清楚,那还记得自己参与破获了多少案件吗?” “记不清了。”于明珠思考了一下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最近这十年,我们破获了近起案件,他的参与率是%。”坐在旁边的大队长孙金强补充道,同事经常开玩笑说要给他申报“吉尼斯纪录”。 于明珠见证着津南区禁毒工作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收缴的毒品从最初的几克、十几克,逐步到几十克、几百克,最多一次收缴7千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津南区收缴毒品最多的一次。 荣誉留给大家危险留给自己 依照中国相关法律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海洛因超过相当的克数就可判处死刑。尽管毒贩非常清楚一旦被抓意味着什么,但毒品的高额利润,依然吸引着他们铤而走险。这些毒贩往往持枪带刀,且具有丰富的反侦查经验,遇到抓捕时会穷凶极恶、拼死反抗。 年秋,经过半年的侦查,某贩毒团伙进津轨迹和贩毒网络终于被摸清,于明珠所在六大队准备进行收网抓捕。行动当日,天公不作美,雾霾笼罩津城,能见度不足20米,于明珠带领一名新警在西青区某路口附近设伏。当犯罪嫌疑人驾驶车辆经过时,于明珠驾车跟上了他们。这伙犯罪嫌疑人反侦察意识极强,在公路上反复变道、急停、超速行驶,加之重度雾霾天气影响,给追踪带来极大难度。专案指挥部出于安全考虑多次建议于明珠取消行动,但于明珠始终回答一句话:“我开着车,能跟上。” 犯罪嫌疑人在高速公路上围绕西青、大港、津南、塘沽行驶了12小时后到滨海新区某宾馆落脚。历经12个小时的追踪,指挥部终于等来了于明珠的好消息:“我们跟住了,他们现在进入到滨海新区某宾馆,请求抓捕。”于明珠和同事们破门而入,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缴获冰毒1千克,毒资30万元。 经过突审,犯罪嫌疑人交代了贩毒网络的其他人。在抓捕剩余犯罪嫌疑人时,于明珠坚持要求自己去抓一名住在开发区内的犯罪嫌疑人,谁也不能争抢。“我们大家当时也没多想。”于明珠的同事心有余悸地说。 现场破门后,于明珠冲在最前面,死死地控制住比他年轻近20岁的犯罪嫌疑人,搜查时大家发现,犯罪嫌疑住处有长短枪支3把,且全部处于待击发状态,所有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原来于明珠早就了解到这名犯罪嫌疑人已经做好了“放手一搏”的准备。审讯中,该嫌疑人交代,自己就准备干这一“票”,成了赚钱回老家盖几间房,被发现就跟民警同归于尽。大家这才理解于明珠坚持自己来的良苦用心。 “老于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了危险就自己冲在前面”。同事们都习惯尊称于明珠为“老于”。可是,每每领功受奖他就躲在后面。大家推选他立功受奖,他要么不交表,要么直接交个空表。问他为什么?他就说,“年轻的同志需要荣誉的积累,我什么都不要。” “我们只能偷偷给他报。”孙金强告诉记者,这次推选“最美基层民警”队里都没通知他,是直接向分局报送事迹之后才让他知道的。 功名留给他人工作留给自己 毒品,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年,某犯罪团伙在四川-河北-天津三地贩毒,于明珠负责追踪抓捕该犯罪团伙中的二号犯罪嫌疑人。该嫌疑人驾驶车辆在静海-河西-和平-南开-静海区域不停行驶,为防止被追踪,在闹市区行驶速度达公里/小时,违章变道、闯红灯肆无忌惮。经过3小时追踪,于明珠在一日租房内将二号犯罪嫌疑人抓获,当场缴获毒品1千克。 随后,于明珠又立即赶往其他现场支援同事,最终在河北省将一号犯罪嫌疑人抓获,同事进行搜查,未发现嫌疑车辆内藏有毒品。于明珠盯住犯罪嫌疑人不放,发现同事在搜查主驾驶位置时,犯罪嫌疑人表情十分紧张,他断定毒品就藏在主驾驶位置处,经过于明珠耐心搜查,在主驾驶座椅靠背内发现藏匿的6千克毒品。 疾病,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案件结束,于明珠依然没有休息,他主动承担了值班任务。然而,就在值班的当天晚上,同事接到了于明珠的“我手臂有点麻,医院了,不能值班了。”这是于明珠唯一的一次请假。经医生诊断,于明珠患了急性脑梗,需要做手术。 “我现在上不了班了,我盯不住,你们要盯住了,要不这案子就流了。”这是于明珠从手术室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此时,旁边的妻子早已泣不成声。 出院后,于明珠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加班、值班、出差丝毫不受影响。 “工作上没影响,那生活中有影响吗?” “这个倒是有,每天早晨多了一件事,就是吃降压药和阿司匹林。”于明珠露出腼腆的笑容。 在晋升问题上,分局领导多次找到于明珠,想让他担任领导职务。他总是一句话,“我不适合当领导,我还是跟之前一样在基层干活儿吧。” 时间留给大“家”遗憾留给小“家” 于明珠的妻子患有大动脉炎20余年,常常需要住院治疗,可是这么多医院陪妻子输过一次液。 “妻子理解您的工作吗?” “她以前经常抱怨我,现在基本都不提了,也习惯了吧。”谈到妻子,于明珠满是愧疚,“那时候她住院,我都得晚上下班才去,她有时候输一天液,都是病友帮忙给打饭。” 作为队长,孙金强对“老于”是又爱又气。他回忆起年底的一次家属座谈会,于明珠的妻子开玩笑抱怨说,“医院都给我下病危通知书了,竟然都没有跟单位请假。你有没有想过医院,看到我人已经没了,你不会觉得遗憾吗?”孙金强说当时现场的人都哭了。 于明珠的女儿24岁,今年研究生毕业,是个独立的女孩。女儿6、7岁时需要人照顾,于明珠就把她带到单位,晚上出去办案时就将女儿独自锁在宿舍内。“那时候每次办完案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赶回宿舍看看孩子,生怕孩子醒了会害怕。”说起这些,于明珠的眼眶一下子红了。 “女儿会抱怨你陪她的时间太少吗?” “她没有提过这些,可能也是我们见面交流的机会太少。但其实她是支持和理解我的。”于明珠是个不善表达的人,但言语间依然流露出自豪之情,“女儿从小自理能力就很强,小时候都是自己起床上学,有时候早上还会叫我们起床上班。” 于明珠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母亲,母亲平时都是跟于明珠的姐姐一起生活。一次去看望母亲时,于明珠说,“您好好保重身体,等退休了我一定好好照顾照顾您。”于明珠的母亲说:“你有空时在这陪我住一宿就行。”去年10月,于明珠的母亲去世了,她最终没能等到儿子退休的那一天……这也成了于明珠一辈子的遗憾。 为了不给单位添麻烦,于明珠没有告诉单位,同事们都是事后才知道。“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就回单位上班来了。”回忆起这些事,孙金强几度哽咽,“我当时真是又着急又心疼,就特别大声地吼他,我们单位要是没有你就得解散了是吗?”“家里事儿太多,在家待着我更难过,全身心工作反倒觉得愉快些。”这是于明珠当时给出的解释。 你敢为非作歹我就敢穷追不舍 毒贩,来自地狱的使者,可以让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为了铲除这些社会毒瘤,于明珠将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在自己挚爱的刑侦工作上,他享受基层工作并乐在其中。“案件越难、越复杂才更有乐趣,你把案子破了之后产生的那种感觉很奇妙,不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年,市局、分局联合在北辰区抓获一名贩毒嫌疑人,在宾馆内搜查3小时一无所获,市局撤了、分局相关部门也撤了,就剩于明珠和六大队的同事没有放弃。于明珠跟嫌疑人打起心理攻防战,一边审讯一边进行搜查,当于明珠对床铺再次进行搜查时,犯罪嫌疑人脱口而出“这床刚才搜过了”。于明珠凭借不破案誓不罢休的一贯作风,最终在床铺底座的木格内发现了克毒品。 警察与毒贩的生死对决,在影视剧中可以无数次NG,在现实中却不容许一丝失误。 “你觉得做刑警最重要的是什么?” “临机决战,当断则断,往往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决定抓捕的成败。”这是于明珠从警多年的经验和感悟。 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于明珠坚持留在基层,“我们多抓一名毒贩,就能让老百姓少受一份伤害。”在国家禁毒法律的威慑下,在禁毒大队的打击下,津南区社区戒毒复吸率和执行社区康复人员复吸率均明显下降。据天津市禁毒工作通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津南区的社区戒毒执行巩固率为80%;社区康复执行巩固率为92.50%,均处于全市较好水平,有效减少了毒品的社会危害。 谈及未来,于明珠的回答特别朴实,“我就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尽可能多的培养新人,等我干不动的时候年轻人就能顶上来。” “明珠”照地三千乘,不负时光不负城。津南卫士于明珠,守护平安何惜命?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皮肤白癜风名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