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m.39.net/pf/a_4580349.html 临床问题 肺空洞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病例1:肺组织胞浆菌病 患者年龄:58岁 患者性别:男 简要病史: 因为气促与疲劳来诊。 症状初期用沙丁胺醇和抗生素治疗。胸部x光片显示病变位于左上叶。胸部CT显示左上叶胸膜肿块3.0cm×1.4cm,伴有胸膜增厚和毛玻璃征,左下叶空洞性病变2.2cm×2.0cm,左肺门淋巴结肿大。考虑旅行史,排除肺结核和血吸虫病。 患者接受了CT引导下的左上肺活检,发现坏死组织,但除外恶性肿瘤,真菌或抗酸细菌阴性。 随后的支气管镜检查,包括经支气管活检和左下叶支气管肺泡灌洗,以及支气管内超声/经支气管针吸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真菌或肉芽肿。随诊胸部CT显示左肺上叶病灶增大至4.0cm×1.9cm,左肺下叶病灶增大至2.9cm×1.3cm,左肺门淋巴结病灶增大至2.0cm×3.2cm。 6个月后,CT平扫左上叶病灶进一步增大至4.5cm×2.5cm,左下叶病灶进一步增大至5.1cm×2.5cm×4.3cm。 两次在CT引导下反复活检后,进行了胸腔镜手术,再次排除恶性肿瘤、真菌或肉芽肿。术后6个月复查CT平扫,左上叶间隔增大至5.6cm×4.1cm×4.2cm,左下叶间隔增大至6.2cm×3.1cm×3.3cm,肺门淋巴结大。会诊心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活检左下叶病变,发现一个玻璃样坏死肉芽肿,与组织胞浆菌病一致。 临床诊断: 肺组织胞浆菌病 治疗经过: 开始服用伊曲康唑,患者反应良好,病灶逐渐减小。 病例2:大动脉炎致肺部空洞 患者年龄:28岁 患者性别:男 简要病史: 发热、咳嗽3个月,咳嗽后胸痛40天来诊。 医院胸部增强CT示“双肺下叶高密度影伴右下肺空洞性病变”,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肺动脉高压,外院诊断为“肺炎、肺动脉高压”。给予抗感染治疗,患者仍发热,最高约40℃,后出现咯血,CT肺动脉造影可见“右下肺内前基底段肺动脉缺如”,怀疑“肺栓塞”转入我院。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排除肺结核、真菌感染。 CTPA纵隔窗显示右上下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多支肺动脉近段狭窄,远段管腔扩张,肺窗显示右下肺近胸膜处空洞。进一步完善肺血管MRA符合PTA征象。全身血管超声未发现明显异常。临床表现符合修改的Ishikawa大动脉炎标准,最终诊断为PTA、PH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给予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随访期间患者发热、咳嗽、咯血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活动后气短,继续给予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持续复查随访。 病例思考 术语“空洞(cavity)”用于描述肺实变中的含空气空间、相对较厚的壁(超过4mm)、或在放射检查时发现周围渗出或肿块。 肺空洞,首先考虑的是感染(结核、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其次是肿瘤(肺癌、淋巴瘤、胸膜肺母细胞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风湿类疾病(韦格纳肉芽肿、大动脉炎、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疾病(先天性肺囊肿、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肺隔离症)。 既往笔记 肺隔离症 李永军谢谢您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