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www.sjbn.com.cn/fengshang/shangye/20201113/953.html 对于血管壁及斑块的显示与观察,长期以来是医学影像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很多成熟的方法用于临床。 介绍一种新技术,它就是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 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HR-VWI) 临床工作中,用于血管成像的方法较多,但是都只局限于对血管通畅程度以及狭窄程度的描述,包括彩色多普勒(CDFI)、MRA、CTA、DSA等。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vesselwallimaging,HR-VWI),不仅可显示管腔狭窄程度,还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周围结构,其空间分辨力高、组织对比度好,安全无辐射,在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比各种血管成像方法,CDFI简便易行,可反复检查对照观察,目前是临床筛查颈动脉斑块的首选检查,它能显示斑块的大小、形态及边缘,但对纤维帽完整性、斑块内炎症等病理特征的评价效果较差。MRA,TOF-3D方法用的最多,是基于血液流人增强效应对血流进行成像的,它不使用造影剂就能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的结构、走行、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等,但是由于湍流伪影干扰,在血管迂曲部、分支部信号缺失严重,无法准确评估。 CTA对管腔狭窄程度和管壁厚度、斑块钙化显示较好,对脂质成份可进行粗略的判断,但严重钙化伪影干扰会影响准确性,因其辐射损伤,是应用中的一个心结。 DSA仍是目前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只能显示管腔不能显示管壁,其辐射量较大且属于有创操作。以上各种方法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HR-VWI,可以全面评价血管壁结构,鉴别狭窄原因,观察斑块成分,判断稳定/易损斑块,是其它方法的完美补充。成像技术头颈部血管走行迂曲,管腔细小,到了颅内更是管壁薄,分支多,如大脑中动脉直径为3~5mm,管壁厚度为0.5~0.7mm,因此HR-VWI必须同时具备高空间分辨率(≤0.5mm)和高信噪比,高场强或超高场强MRI为颅内血管壁检查的首选。HR-VWI利用黑血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血流湍流伪影的干扰,利用flair技术避免了周围脑脊液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显示增厚的血管内膜、斑块及其与邻近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颅内HR-VWI采用二维(2D)和三维(3D)两种成像技术,其中3D-VWI具有覆盖范围广、任意平面重建、各向同性容积采集等优点,具有显著优势,3D成像技术众多,主要包括3D可变再聚焦反转角序列(VRFA)、黑血双反转恢复(DIR)、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3D-SNAP)、三维体积各向同性涡轮自旋回波采集(3D-VISTA)序列等。可满足准确评估颅内三级分支血管的需求。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和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等,目前主要采用T1WI,该序列能够同时抑制血液和脑脊液信号,清晰显示血管壁,还可用于钆对比剂对管壁的增强评估,这是HR-VWI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HR-VWI在颈动脉应用较为成熟,它可准确的分析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组成成分与MR信号之间的关联。斑块组成、形态尤其是纤维帽的形态、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斑块内新生血管、溃疡和裂隙均可在HR-VWI中显示,这些征象是未来极具潜力的脑血管事件的影像标志物(Biomarker)。最新研究已经将这项技术推广应用到了颅内血管,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微小动脉瘤、脑动脉夹层等多种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斑块的主要成分有脂质、血栓性物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细胞物质和结缔组织基质等。斑块的进展主要与斑块内脂质的聚集、纤维帽的形成及斑块内出血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HR-VWI中大多数表现为不均匀性、偏心性管壁增厚,靠近管腔侧纤维帽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有强化(偏心性强化),而纤维帽下组织(主要为脂质成分)T2WI信号减低,增强无强化。现在,国内外有不少科研机构,已研究出比较成熟的软件,将扫描数据输入,即可自动算出脂质核占比、纤维帽厚度、血管腔狭窄程度,预测易损斑块。颅内血管炎(如PACNS)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ICAD)和可逆性血管收缩综合症(RCVS),在CTA、MRA、DSA均具有类似的表现,诊断特异性较低仅约30%。研究表明,HR-VWI,在PACNS具有不同于ICAD的特点:表现为内壁光滑的环形管壁增厚,增强呈点状或厚壁完全强化,强化甚至可延伸并超过血管壁的边缘,邻近脑组织也可强化,血管炎处于活动期时强化更显著。这些影像表现是三者鉴别的关键点。另外,大量研究表明,HR-VWI也是颅内动脉炎、颅内夹层治疗后随访无创方法之首选。 对于颅内动脉瘤(IAs),可筛选UIAs(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观察IAS的壁厚度、渗透性、铁沉积、炎症反应、发现血管壁重构、判断血管壁重构和破裂风险(稳定性判断),从而指导临床管理IAs。总之,随着磁共振软硬件的不断发展,作为传统管腔成像技术的补充,HR-VWI技术已逐渐成熟,结合2D/3D技术,黑血/亮血技术,利用各种脉冲序列使血流抑制效果不断改善、加大目标动脉的空间覆盖率、提高层面内分辨力,对管壁斑块的检出、斑块的定量与定性、精确地分析血管狭窄及其真正病因有较高价值,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张箭,刘燕,韩婷婷等.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技术实现及应用进展医学综述24(7):-, 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血管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陈奕楚李欢李思睿等 放射学实践 2(3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力血管壁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陈雅筝朱梦颖陈晓晖等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3(4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高分辨力血管壁MR成像佟雅涵林江南许茂盛心脑血管病防治 3(1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孙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39):-, 高分辨力MR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头颈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张丹凤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40):-, 张君,马林.重视高分辨率MRI新技术对颅内血管壁病变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54(04):-. -END-1影1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