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起因是什么 http://m.39.net/pf/a_5989991.html
“我还想再玩会呢”“再睡一会,我就起床了”“明天再做作业也来得及啊”你的孩子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你的孩子是不是不慎患上拖延症了?拖延症释义: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孩子“患上”拖延症,危害不仅仅是学习任务完不成那么简单。毁人无数的拖延症,还有更强大的破坏力。拖延症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1令孩子怀疑自己当一个人反复不能按时完成某件任务时,他会觉得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变得不自信、精神萎靡,这种感觉又会制约他完成新任务的能力。2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错失成功幸福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拖延,会让自己的事情无法按照原本的意愿完成。优秀的想法和美好愿望都被搁置耽误,会大大削弱一个人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帮孩子打败拖延症的五大必杀技1给孩子更多自主权自主权和独立性,会让孩子认清事情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学会自主规划自己的时间。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很多事情还没等孩子需要,父母就已经早早帮他准备好了。长期下去,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所以,家长要学会适当“偷懒”,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弃依赖性。如穿衣服、收拾书包,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2孩子的事情要有规律让孩子每天学习、生活事件养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循环往复。这样有利于孩子凭借惯性高效完成任务。很多生活中你没注意到的固定模式就是这个道理——早上起来让孩子先刷牙,接着快速地喝下一杯温水,再去洗脸、吃早餐等。这样有规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纠正孩子“拖延症”的毛病。3做个小“提示板”像备忘录一样,家长可以做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让孩子写好他应该做的事情,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检查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完成。4偶尔让孩子尝尝“苦头”虽然很多家长都希望改掉孩子“拖延症”的坏毛病,可是一旦孩子拖延了,又很快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纵容孩子。其实,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是有必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后果承担法。比如孩子老是拖延不做作业,一而再再而三,这种情况家长就不要催,让他尝尝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的苦头。5跟孩子说“你长大了”不要总觉得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不交给他做,也不信任他规划自己时间的能力。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孩子会很高兴,并且乐意帮你承担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长大了”。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人来对待,适当的给孩子更多权利和信任,让他更有信心把自己的事打理好。“时间管理”彻底根除孩子拖延症1首先,改变心理时间越急躁的家长,越容易培养出慢性子的孩子。其实,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时间管理,并不全是孩子的错。一方面,这正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大人的心理状态干扰了孩子。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有合理的时间观念,双方都要降低心理预期,不要太急躁,我们越希望快,心理时间就越慢,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而且,心理预期会干扰我们正常的判断,有的家长反映,说孩子做事很慢,问应该怎么办。我问慢到什么程度,家长的描述并不具体,于是,我就让家长完整记录孩子一天做各项事务所用时间。看到记录,许多家长忽然醒悟,其实孩子并不慢,只是自己太急躁,不知不觉用成年人的速度衡量孩子。由此可见,有很大一部分“没时间观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制造”出来的。情绪也在心理时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对不喜欢的事,总是会极力转移注意力。这时我们便会认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孩子只是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事情上。面对这种状况,家长最容易产生挫败感,并责骂孩子。家长运用说教、责备、打骂、恐吓这些手段,短时间内会有些许效果,但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时间,增加了心理阻力,只会越催越慢、越慢越催,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有些孩子的心理时间已经很慢,比如一让他做作业便度日如年,这时候,如果继续运用责骂的方法,只会继续拉长孩子的心理时间。我们不妨重新寻找对策,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去发现孩子的细微进步,并及时予以肯定。这个方法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绝对可以春风化雨,慢慢改变孩子的心理时间。遇到不喜欢做作业的孩子,我们需要一些规则来约束,但最根本的,还是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悦感。2其次,对自然时间保持觉察在时间管理上,我们不要过度苛责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对日常行为所用时间,往往也缺乏觉察。不信,我们不妨写出自己写一页字、做一顿饭、早起洗漱、整理一次衣柜等生活小事所用的时间。如果写不出,不妨估计一下然后再核对,就会发现,我们的感觉未必准确。我也常常建议家长用这个方法,悄无声息地帮孩子记录。连续记录一个星期,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会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业的难度,或者因为边写边玩耽误了很多时间。这个观察,也会修正我们的判断,孩子的许多问题,不是因为态度不端,而是能力不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示孩子早点开始做,为难题多留出一些时间,而且,关于提前多长时间,这个记录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另外,还可以监测孩子的单项效率,比如通常做一页练习需要多少时间,最快是多长时间。这样,孩子慢慢就能把握自己的速度了,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管理的方法慢慢过渡给孩子,让孩子自己记录,自己分析,这样,便可逐渐养成高效的习惯。3最后,在疲倦之前休息有的孩子喜欢一鼓作气,比如,连续两三个小时做作业,中间不休息。这样看起来,似乎非常专注,一口气做完,心里也会有成就感。不过,从用脑卫生的角度来看,并不赞同这样的方法。对于孩子,一般建议学习30分钟休息10分钟,如果始终保持这个节奏,孩子不会有特别疲惫的感觉。古人所谓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有节奏的休息会让孩子感到有盼头,比如到27分钟的时候孩子可能累了,但一想到还有3分钟,便可自我激励,坚持到底。如果孩子觉得一小时内都没机会休息,那么,他便会主动拖延,在做事的过程中,用走神、偷懒的方式悄悄给自己“放假”。时间仿佛是有重量的,时间越长,给人的心理压力越大,当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在言语和肢体动作方面,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自言自语、抓耳挠腮、心不在焉、情绪低落。有的家长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最开始会出现效率进一步降低的情况:孩子在30分钟的作业时间内继续偷懒,对10分钟的休息却坚决不放过。有些妈妈面对这样的情况感到很焦虑,那么该怎么办。应对方法就是,即便如此,仍然继续坚持,如果孩子偷懒,等一会儿仍然没有改变,就简单提醒一下,比如轻轻敲下桌子,或者默默收走孩子手中的玩具,并不多说什么,也不批评,如果孩子做得好,则及时肯定。一段时间过后,孩子30分钟内的效率开始大幅度提高。孩子的父母感到很吃惊,从前剑拔弩张都没解决的问题,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主动满足孩子的休息需要,他们就没必要偷偷给自己“放假”了。有的孩子喜欢在作业中间问还有几分钟休息,多数家长都会将其理解为心浮气躁、光想着玩。在我看来,浮躁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证自己某项作业所用时间。所以建议家长,如果孩子问得不是特别频繁(比如2分钟问一次),便告诉孩子,不管孩子问的目的是什么,都将收获一个结果:孩子对自然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吗?

#今日话题#

家庭教育和对孩子的培养,是父母们终生的必修课,路漫漫必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学习做更好的父母,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zl/91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