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高莱斯董事总经理李忠/文·图片提供

题记

年轻的洛林公爵终于选择了带江山的美人,签了合约。于是,特蕾西亚在父亲去世后终于改变了传统,当上了特蕾西亚女皇。

历史上,维也纳的辉煌曾两次险些被毁掉。年和年,土耳其军队曾两次兵临维也纳城下,这就是著名的“维也纳之围”。而面对来自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当时的维也纳本来是必败无疑的,但是,这时有两个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一大一小两个人物,前者开创了欧洲的一位将领传奇;后者则为维也纳带来了一种饮料,它的名字叫“咖啡”。

在奥地利这样一个艺术的国度,要说出几打著名艺术家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如果想论论他们谁是最优秀的,反倒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没办法,在艺术这个领域,奥地利的猛人实在太多了。但在军事领域,要论个高低的话,被公认的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只有一位,这是没有争议的,他的名字叫“萨伏伊·冯·欧根”(年-年),大家通常称他为欧根亲王。而且,这位奥地利历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事实上却是位法国人!

这位奥地利元帅于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法国萨伏伊—苏瓦松的欧根·莫理茨亲王。年,这位王子强烈要求参军——当然是想加入法军,但没想到被法军的最高统帅路易十四国王拒绝了,理由是他身材矮小。于是,气愤之极的欧根王子离开法国,加入了奥军——于是奥地利版“韩信”传奇上演了。如果能有占卜未来异术的话,相信路易十四会比项羽更为后悔。年,欧根亲王参加维也纳城解围战,年攻克布达城战役,这两战都是功勋卓著。年,他率领部队进军意大利,屡次重挫入侵的法军;年他晋升奥皇家陆军元帅;年出任奥军总司令,指挥对土耳其的作战,并取得森塔战役大捷;在年到年,第二次奥土战役中打败土军,并攻占贝尔格莱德,彻底解除了土耳其对奥匈的威胁。从这个奥国版的韩信故事中,可以得到两个同样的结论:第一,小个子不见得不是一个好军人;第二,好将军不在勇而在谋。当然,欧根亲王的结局要比韩信好得多,他是一位文化修养极高的儒将,高到和孟德斯鸠、叶布尼茨等人都是学术上的好朋友。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在他的维也纳官邸百乐宫中,为世人留下了一大批非常宝贵的艺术藏品。

讲完了伟大的欧根亲王的故事,接下来要再讲一个小人物了,他的名字叫做科尔席斯基。和欧根亲王一样,这位同样为保卫维也纳居功至伟的人也不是奥地利人,而是波兰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小人物不但可以改变历史,而且还能用自己的作为影响现代人的生活。

年那次的维也纳之围,土耳其人逼得维也纳人差点屈膝投降。这时,他们必须做的是派人出去求援,并且去刺探土耳其大军的消息,这个重任交给了一位科尔席斯基的波兰人——在维也纳的历史题材的油画中,你可以看到这位身穿土耳其服饰的波兰人的样子。维也纳没有忘记这位立下大功的小人物。

科尔席斯基原来在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国家工作,能说一口流利的土耳其语。于是,他凭借自己的语言才能,胆大心细的过人素质,在土耳其营区里安全往来。他的土耳其歌曲唱得特别好听,以至于很多人为了听他唱歌而请他喝咖啡。那时候,维也纳很少有人喝这种苦味的饮料,但为了应付敌人,科尔席斯基只能装作假意爱喝,但没想到一来二去他真的喝咖啡喝上了瘾,于是,在土耳其的营区,他就一边一杯杯地喝着咖啡,一边把敌人的军事部署记在心里,并把这些情报送给洛林公爵和索别斯基,在波兰援军军团制定反攻战略的时候,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维也纳之围被解除后,当地人冲出城门,纷纷抢夺土耳其军队留下的粮食,只有科尔席斯基最知道应抢些什么,他搬回了成袋的褐色咖啡豆,对于其他的维也纳人而言,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些豆子怎么做才能喝的,而这位勇敢的波兰人对此却早有盘算,他向神圣罗马帝国政府提出申请,而作为对其勇敢表现的表彰,政府批给了他在维也纳第一个咖啡厅执照,允许他开办“咖啡座”,这就是后来维也纳辛格街上的蓝瓶(BlueBottle)咖啡。

由此可见,这位传奇的谍战英雄还是一位洞察商机的精明商人,只是谁也没想到,英雄的这一行为彻底改变了以后维也纳人的生活习惯——今天的维也纳已是一座百分之百的咖啡之都。关于这点,在后文中还会详细讲述。但是,作为史学考证,我想对这段历史做两点补充:第一,关于维也纳是如何成为咖啡之都的,其讲述有好几个版本,但历史上最真实的线索是来自于科尔席斯基的这段历史传奇,但传奇也不一定不是真实;第二,在年的维也纳之围战斗中,欧根亲王是参加者而并非统帅,真正的统帅是前面提到的洛林公爵。很多学者把这场胜利归功于欧根亲王的指挥,这未免有些离谱,人家那时才刚刚参军呢!那一年只是他传奇的起点,那时真正指挥守城战斗,并派出英雄人物科尔席斯基深入敌后的,是当时的元帅洛林公爵。

而接下来更为传奇的是从洛林公爵的孙子讲起。当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传到“神圣罗马”皇帝卡尔六世的时候,出了一个大问题,因为他还没有子嗣,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不努力。事实上,卡尔同志从28岁开始,就一直在为这件事做努力,据说,在他的皇后寝宫中贴满了各种祈求诞生男孩的符咒,可就是不见效。这一下问题可就大了,因为,那时的法律规定,皇位要传男不传女,卡尔六世这时想动用“时效特许”法律来修改法律条文,好在必要时把皇位传给女儿。但周边的国家及内部诸侯却一直反对,道理很简单,没男孩,就别继承,不继承就要分裂,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

这时,卡尔六世唯一的对策就是为女儿选个好婆家,这样两家联手,改写法律就有可能了。其情形类似于当时为了让康熙亲政,孝庄皇太后把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立为正宫皇后一样,大抵是这样一个“强强联手”的布局。当然,哈布斯堡王朝比咱们的大清朝还是要民主一些,人家还是让这位13岁的女孩自己去选老公。于是,这位后来的女皇发挥了自己的主见,没有听老爸的话去选普鲁士王储腓特烈,而是选了弗兰茨·斯特劳,这位年轻的公爵是法国洛林公国的继承人,而他的爷爷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解维也纳之围的司令官,洛林公爵。

这时的玛利亚·特丽莎是一位女大公,强强联合的想法是不错,可这时的法国人却出来捣乱了——好事不能被你们都占了吧,男公爵想娶女大公可以,但是得把洛林公国给我们留下——必须把洛林公国的继承权还给法国(想想也可以理解,哈布斯堡家族把联姻这一招用得也太多了,像这样一结婚就带过来一个国家的嫁妆,实在让人受不了,你们家是合适了,可我们怎么办)。

于是,这位年轻的洛林公爵就遇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困难的命题——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据说,他当时相当犹豫,在让出继承权时,在合约上签名时,三次提笔,又三次放下,后来卡尔六世的公使实在看不下去了,来了一句:“不放弃继承权,可就要不了俺家的女大公了!”于是这位年轻人终于选择了带江山的美人,签了合约。于是,特蕾西亚在父亲去世后终于改变了传统,当上了特蕾西亚女皇。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zl/127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