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颜香在诸多香药之中有一点特别,调香师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由宋至清记载金颜香的典籍颇多,属于认识早,应用频繁的香药。陌生则是因为,虽然这味香材大家都在使用,但几乎没有人确认过,“金颜”这个指称是否存在古今差异。换言之,究竟何为“金颜香”,仍是个存疑的问题。

现今研究,大多将金颜香划分为阿拉伯进口香药的一种。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金颜香为没药或者安息香,争论不休,且尚无定论,也未能确定金颜香的基原。本文将根据所见文献试论一二。

纷说金颜

作为最重要的香学著作之一,《香乘》对金颜的记载有三条:

第一,引《西域传》记载:“香类熏陆,其色赤紫,如凝漆,沸起不甚香而有酸气,合沉檀焚之极清婉。”

第二,引《方舆胜略》:“香出大食及真腊国。所谓三佛齐国出者,盖自二国贩去三佛齐而,三佛齐乃贩至中国焉。其香乃树之脂也,色黄而气劲,盖能聚众香,今之为龙涎软香佩戴者多用之,番人亦以和香而涂身。真腊产金颜香,黄、白、黑三色,白者佳。”

第三,记载有“贡金颜香千团”香事。“元至元间,马八儿国贡献诸物,有金颜香千团。香乃树脂,有淡黄色,黑色者,劈开雪白者为佳。”

网络上不少爱好者都从《香乘》的记载出发,探索金颜。可问题是《香乘》的记载,本就是前后矛盾的。

金颜香

第二条《方舆胜略》说,金颜“色黄而气劲”,但《西域传》则说金颜“沸之不甚香”,只有在与沉、檀合香时才味道清婉。这倒是勉强能说得通,可能《西域传》从香味的角度看,“有酸气”确实不香。

但是,第一条《西域传》说,香类熏陆,其色紫黑。这与第二、三条所说的金颜有黄、白、黑三色就不合了。二、三两条还取得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三色之中白色最佳,显然是有了判断的其品质的体系,《西域传》中则完全没有提及。

金颜香

求同整理,则我们能得到关于金颜的一个初步描述:它是一种树脂香料(其香乃树之脂也),性状有点类似乳香,常温下凝结成团。可能有黄、白、黑、紫黑等诸多颜色,有人认为劈开以后为白色的金颜品质最好。单独烧的时候是不香的(可能是酸味,或别的气味),是合香的材料。

性状

金颜香在部分典籍中以“金银香”之名出现。明代马欢的《瀛涯览胜》未出现金颜香而有金银香,记载其产地包括“旧港”即古名“三佛齐国”,这与《方舆胜略》记载的产地相同,孔菲菲等学者研究宋代外来词时指出金颜香,和金银香属于异形词。

《香乘》引用《华夷续考》的内容说:“金银香,中国皆不出,其香如银匠榄糖相似,中有白蜡一般白块在内,好者白多,低者白少,焚者气味甚美,出旧港。”这里的对金颜的描述与《方舆胜略》相同,都认为金颜劈开有白蜡质的白块,则品质上佳。

《方舆胜略》

《香乘》中含有金颜香的香方共49个,对其使用方法多有“另研”样描述。其中“亚四和香”记载“右四香体皆粘湿合宜作剂,重汤融化,结块分焚之”。

“软香三”记载“右先将金颜香搦出水……于银器汤煮化,细布扭净汁”。

金颜香

可知金颜香在常温下为固体,结合上文推断,是凝结成团的树脂,质地较湿润或者黏,至少部分溶于水。古法合香认为它最适合的用法是“作剂,重汤融化,结块焚之”,说明用水煮的方法就可以融化金颜,得到类似浸膏的物质,结块后可焚烧。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等书中,金颜被注释为“黄烟”,指它燃烧后散发黄色烟雾。同为树脂香料的没药、安息的燃烟都不是黄色,但燃烧生烟的环境、材料干湿度等都是干扰因素,并不能算特别有力的佐证,聊记之。

金颜产地,兼论与安息的关系

仅《香乘》中,就列出了金颜的数个产地。三佛齐,即今苏门答腊附近。但《方舆胜略》也说得很明白,“香出大食及真腊国”,三佛齐只是转口贸易地。而马八儿国,则是今天的印度中南部,即古籍所谓“朱罗国”。其中“香出大食、真腊”与《诸蕃志》记载的“金颜香正出真腊,大食次之。”是相合的。

关于这点,共和国的历史巨擘白寿彝先生在《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中盖了个章:“‘正出真腊,大食次之’是说大食人自其经过各地贩运金颜香,他们取道三佛齐运至中国的金颜香比从真腊直接运来的差”,考虑到白先生的回民出身,以及他对阿拉伯地区史的造诣,这种猜测极有可能是真的。

也就是说,金颜香的产地可能从头到尾只有一个“真腊”。阿拉伯商团在中南半岛收购金颜后,一部分回流阿拉伯,在用掉其中的上品后,贩卖至中国。另一部分经海上贸易,由三佛齐转口贸易到中国。

《宋代外来词研究》引用了冯承钧先生的研究结果,认为“金颜香”一词属于宋代传入的音译词,是马来语“Kmnyan”的对音。今名“Swtbnzoin”者是。而“bnzoin”就是特指今天的安息香。进而从语音的角度认为金颜香与安息香本属于一物。

但从古文献看来,这个金颜与安息虽然都是树脂香材,但不大可能是同一种东西。《香乘》中“安息香考证六则”明确描述安息香为“脂黄黑色”,与金颜香的描述差距较大。《香乘》中使用安息香的香方7处,有安息香与金颜香同用两处,如世庙枕顶香:栈香八两,檀香、藿香、丁香、沉香、白芷(以上各四两)……金颜香、黑香、辛夷(以上各三两),龙脑一两、麝香五钱、龙涎五钱、安息香一两,茴香一两。

世庙枕顶香香方

当然了,极端情况下,即使并列也不能代表它们是两种香材。比如沉香的四名十二状,往往会同时出现。但至少说明,安息和金颜是有所区别的。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扎》中说“安息,出安南、三佛齐诸国,树如苦楝,大而直,叶类羊桃而长,中心有脂,类核桃穰而香,但不宜烧,能发众香之气,故人取以和香。又,真腊国有名金颜香者,其气亦能聚众香。”

安息香

田是个杂家,在杭州地区修地方志,所引甚广,见识远超只会写八股文的时代文人。在他的认知中,安息香与金颜香显然是两种东西。

百度合香吧有篇帖子流传也很广,其中引用的英文文献,是美籍德裔藏学家劳费尔的《中国伊朗编》。大意是,中国人叫做安息香的东西是两种不同香料合成的,一种是伊朗地区的古代产物,至今还没鉴定,另一种是马来西亚群岛的一种小安息树所产,在伊朗停止输入这种香料之后,就改用了马来西亚群岛的品种,两者十分相似。

安息香树

苏继庼反对劳费尔的看法,认为南洋所产的香料应是金颜香,而出自波斯国的才是古之安息香,两者并没有混淆。之所以有南海波斯国的说法,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把只要是波斯商船所运载的东西默认来自波斯,其实有很多物产是途经南海所获的。日本学者北村四郎也与苏继庼观点一致。

金颜香与安息香在众多古籍中区分明确,且性状记载区别大,前文已经论述。但劳费尔的说法,其实可能有部分是成立的。这正是前文提到白寿彝的论述,即可能金颜只产在中南半岛,一部分由阿拉伯人在中南半岛采购后直接运往中国贩售,另一部分先回流阿拉伯,再经过丝绸之路卖到中国。

这样,金颜虽然与安息香不是同一种香材,但由于分两条贸易路径进入中国,造成了一定的认知混淆。一部分人不明所以,将金颜与安息香混同,误认为金颜是安息。再加上由路上丝路即中东进口的金颜香品质较差,中无白色蜡质,波斯、阿拉伯的商人于是以次充好,假充安息贩售,进一步混淆了市场。

但中国文献总体上,是能够区分金颜与安息的。只不过中国太大,时间跨度太长,人们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了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混同。

↑扫码开启沉香探索之旅↑

撰文:苏星河

校对:苏星河

美编:科学怪人

按照以下步骤将九龙沉香博物馆设置为星标

您将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推送的消息

柴门苏星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zl/124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