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蓝“,首先映入您脑海的会是什么?奥运蓝?APEC蓝?阅兵蓝?还是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相信大多数养猪人的答案会是已被妖魔化的、越来越朦胧的“高蓝”。对于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可为是真正的“百家讲坛”,各位行业专家及意见领袖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国内土鳖宣传“猪瘟超免治蓝耳”及“中药调理加保健”防控蓝耳的、也有学者推荐“免疫6+1”的防控方案,洋和尚们则重点推荐“血清驯化封群”及“用疫苗多次免疫建立优势毒株”这些防控方案。这些观点让广大养殖企业在“是否要免疫蓝耳,选择何种方案防控蓝耳上”非常纠结。本文将通过对蓝耳冷知识的梳理,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蓝”(图1)。

图1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中国蓝在我国的发病范围

冷知识一:欧美国家没有中国蓝(高致病性蓝耳病毒),高蓝代表毒株与国内经典毒株全基因组同源性高达96%,但是致病力迥异。

蓝耳分为两个血清型即欧洲型(年发现代表毒株LV株)和美洲型(年发现,代表毒株VR株),我国的主要流行株为美洲型毒株(欧洲型毒株极少,鲜有报道),最早的分离毒株为年的CH-1a株(经典毒株为CH-1R疫苗毒株的亲本毒),与VR同源性较高,怀疑是通过引种传到我国的。我国于年4月份开始爆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经过分析可能是由CH-1a逐渐演化的(见图2),目前主要流行于我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

图2我国年以来流行的HP-PRRSV是逐步演变而来,其起源可能是我国的CH-1a-likePRRSV

不同毒株的导致的临床症状、抗原性和遗传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巨大差异。高蓝毒株毒力比VR毒株(勃林格疫苗株MLV毒株的亲本毒)显著增强,可致死母猪,对保育期仔猪致死率最高可高达%,而经典美洲型毒株主要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经典蓝耳毒株很难致死仔猪(见图片3),从农业部将高致病性蓝耳定义为高致病蓝耳病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而经典蓝耳定义为二类动物疫病可见一斑。这也就是说高蓝是进口原料再加工转内销的(美国和欧洲没有高致病性蓝耳病),中国蓝(高致病性蓝耳病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典蓝耳病毒)。这里讲一个小插曲,美国08年曾分离到一株蓝耳病病毒,并将其定义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毒,估计美国专家很兴奋,因为有了病人,医生才有饭吃。但是当其中部分专家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来到中国,看到了中国蓝后,回去后就把这个毒株定义为中等毒力的蓝耳病毒了。(这个世界第一确实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注:1、PRRSVEm株(黄色线):进化树分析显示该毒株处于经典毒株与高致病性毒株之间的中间型,接种的实验猪出现典型的发热,但不致死。2、CH-1a(粉色线)攻毒后对仔猪影响并不是非常大,只是引起略微消瘦;3、WUH1(深蓝色线)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代表毒株,攻毒后引起种猪发烧至41°、急剧消瘦,死亡率达60%以上;4、浅蓝为空白对照组

冷知识二:什么?经典蓝耳疫苗或野毒免疫或感染不产生中和抗体?

抗体是机体对抗原性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个体或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产物,但大多数抗体只具有检测标识意义(杂抗体),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才具有清除病原和抗感染作用。经过试验证明,经典蓝耳疫苗免疫后15周(约免疫后3个月)左右才能检测到低效价的中和抗体(见文章截图3),此外经典的野毒株也很难产生中和抗体,这表明机体清除经典蓝耳病毒以细胞免疫为主,中和抗体作用微乎其微。

图3勃林格疫苗免疫SPF猪后的中和抗体检测(资料来源:哈兽研孟甄祥硕士论文)

但是高蓝疫苗免疫后四周后迅速产生抗体,滴度最高时最高可达1:的中和抗体(见图4)。

图4高蓝疫苗免疫后的中和效价消长规律

疫苗免疫过程中我们常常谈到母源抗体干扰问题,所谓的母源抗体干扰,是由中和抗体起的作用,母源抗体对哺乳期仔猪的保护非常重要,其中的中和抗体不仅能清除野毒感染,也会中和疫苗毒。如果母源抗体中的中和抗体过高,疫苗免疫过早,疫苗毒会消耗母源抗体,这样既不能发挥疫苗的作用,又降低了仔猪的被动免疫反应。

冷知识三:蓝耳杂抗体助纣为虐,因为有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ADE)

ADE现象主要涉及以巨噬细胞为宿主的病毒,这些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可以与针对病毒蛋白的抗体的FC区络合,由于抗体又能与病毒结合,这样就增大了病毒感染宿主的机率。例如登革热病毒在低水平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运用该机制增强其致病性。换言之,ADE现象就是杂抗体做了宿主细胞与病毒的纽带,加重了蓝耳病感染宿主细胞的效率,导致发病更为迅速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抗杂体(例如检测常检的N抗体等)是非中和性的抗体(中和抗体可清除病毒,不会出现ADE现象)。

冷知识四:蓝耳抗体检测先检测到的都是N抗体(杂抗体),N抗体不具有中和活性

中和抗体在控制和清除一般的病毒感染的机体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以前的观点认为囊膜蛋白GP5的胞外结构域具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区域,该区域为PRRSV的主要中和表位区但如果上述结论是真实的并且中和抗体对于保护性免疫是必不可少的,则GP5蛋白上含有相同中和表位的不同毒株将很容易被中和,不同毒株间将存在良好的交叉免疫保护。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矛盾的,因为缺乏良好的交叉保护是PRRSV疫苗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免疫接种GP5蛋白亚单位疫苗后攻毒发现,免疫后的仔猪临床症状加重了。

其他灭活疫苗(如圆环灭活疫苗,伪狂犬灭活疫苗)免疫后可抵抗感染,是由于免疫后可以产生很好的中和抗体,这些中和抗体在体外就能中和病毒。但是至今还没有数据表明,免疫了蓝耳灭活苗后可以产生中和抗体抵御野毒攻击,并且往往会出现免疫后病症加重的情况。不能产生中和抗体,所以灭活疫苗无效,目前也没有有效的亚单位疫苗。

冷知识五:蓝耳的病毒血症期及持续感染期

所谓病毒血症即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活的病毒粒子的现象,病毒感染后一般都会有病毒血症期,但长短不一,很短的如伪狂犬(只有3天左右,所以伪狂犬以血液检病原检出率偏低),有的病毒病毒血症期特别长如与蓝耳病毒同属于动脉炎病毒属(动脉炎病毒属目前有四个成员)的鼠的乳酸脱氢酶增高病毒(LDV)可终生检测到。

蓝耳病病毒(PRRSV)可以感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这样PRRSV就可以随血循环感染脏器组织。其病毒血症期与中和抗体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高致病性蓝耳疫苗的病毒血症期大约在28~42d(见图2)。野毒感染后在短期内血液中的病毒载量迅速上升,在死亡前期血液中可检测到高拷贝的蓝而病毒(见图3)。

图2用荧光定量检测疫苗免疫后仔猪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可见疫苗株早期拷贝数低缓慢复制;资料来源:韦天超博士论文)

图3用荧光定量检测感染野毒后仔猪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可见野毒株病毒载量迅速上升,注至21天时大多数猪已死亡;资料来源:韦天超博士论文)

所谓持续感染与病毒血症期有所差异,病毒血症期一定是感染期,但感染期的猪血中未必能检测到活的PRRSV(此时的PRRSV可能隐藏在淋巴结或扁桃体中,机体需要启动细胞免疫才能最终将其清除)。PRRS的持续性感染是其重要的特征。由于PRRSV主要侵害猪的免疫细胞,如肺泡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皮细胞等,这也是造成PRRSV持续性感染和免疫抑制的原因之一。猪群爆发PRRS一段时间后,其临床症状虽然消失,但是猪群仍呈现亚临床感染状态。

Bilodeau等试验表明,在PRRS临床症状消失后4个月,向该猪舍引入SPF猪进行同居实验,可导致SPF猪感染。由此可见PRRSV感染后的排毒期期超过其病毒血症期持续期。那么蓝耳病原的持续感染期多长呢?实验表明PRRSV感染仔猪后d仍可从体内检测到PRRSV病原,个别的实验猪的PRRSV检出期长达d,这表明PRRSV感染具有持续性。推测在自繁自养的猪群中PRRSV持续感染时间随养殖的规模、接触频率和再感染率的增加而延长,因此有观点认为近年来饲养规模的扩大导致了PRRSV感染的持续期不受控制。也就是说越大的养殖场,一旦猪群感染过蓝耳病毒,那么一部分猪在应激因素刺激下,就可能会再次排毒,感染其他猪群,这些被感染的猪又要花很长时间净化体内病毒,并且还可能发生再次散毒,导致病原总是在躲猫猫(年的李曼大会上,美国专家介绍了他们的封群经验,其中讲到每到秋冬疾病会有周期性复发的现象,这可能猪群中的隐藏的蓝耳病毒随环境条件周期性散毒引起的)。这些易感猪主要是新生仔猪,首先其被动免疫期也是十分有限的,在4周龄时抗体水平开始下降,8周龄左右降至最低点,此时风险性最高。

冷知识六:种猪胎盘传播及精液传播病毒途径

蓝耳病毒可以通过精液传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但其中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公猪一旦通过精液散毒,会在配种的过程中感染母猪群,其感染途径是通过黏膜器官(生殖道,消化道及呼吸道同属于黏膜系统),但是通过肌肉注射方式产生的免疫反应是很难作用于黏膜系统(黏膜系统需要IgA才能起作用),这就有可能导致蓝耳的防控功亏一篑。因此阳性发病场公猪如果没有与母猪完全隔离,就要定期检测公猪精液的带毒情况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不同于伪狂犬,蓝耳病毒如果污染了公猪精液,公猪可通过自身免疫逐渐恢复,不需要淘汰)。

除此之外,母猪通过胎盘传播病毒是大家所周知的。Lager对繁殖母猪进行攻毒试验,发现母猪感染PRRSV后可导致胎儿脐带出血、扩张,呈现坏死性脐动脉炎的变化,使得脐血管的正常血液循环受损,结果胎儿由于缺氧而死亡。但是很多人不清楚,除了野毒外,疫苗毒也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病毒。这主要与其病毒血症期及上一篇文章所说的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ADE)相关。有实验表明,蓝耳病毒加入抗体后其在妊娠中后期胎儿体内的复制也大为增强,所以如果妊娠中后期母猪免疫蓝耳疫苗,免疫一个月之内中产生的抗体基本为杂抗体,由于ADE现象,疫苗毒会大量繁殖很有可能就通过胎盘进入仔猪体内。此时妊娠期的仔猪的免疫系统会将这些疫苗毒认为是自身物质,不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可想而知这些猪出生后再免疫疫苗,机体是不会产生免疫应答或是免疫应答弱,可能会造成免疫失败,甚至导致猪场长期携带病毒(可能造成毒株返强,原因我们下期再讲),贻害无穷(一刀切的危害见图4)。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冷知识七:蓝耳是否干扰猪瘟,免疫抑制是否存在?

猪瘟和蓝耳都是猪的免疫抑制病,二者针对的靶细胞大部分是重叠的,造成免疫抑制的机理基本相同。这两种病毒都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特别是肺泡巨噬细胞,由于这些单核的细胞在免疫系统发挥着抗原识别和抗原递呈的作用,由于针对着同一类巨噬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增殖,所以当猪瘟和蓝耳疫苗接种期较近时有可能造成干扰。实验数据显示:同时免疫猪瘟疫苗与蓝耳疫苗,检测猪体内猪瘟的ELISA抗体水平,结果猪瘟抗体高低起伏极其不稳定,并且明显低于阳性参考值(图1),而猪瘟疫苗与蓝耳疫苗(HuN4-F)间隔1周免疫时,猪瘟ELISA抗体水平的阳性率达到60%以上(图2)。只有当猪瘟和蓝耳疫苗间隔10天以上免疫时,从抗体角度分析,没有表现出互相干扰。

因此,猪瘟疫苗与蓝耳疫苗不能同一时间免疫,至少要间隔10天,否则蓝耳疫苗会对猪瘟的免疫产生干扰,不能产生针对猪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引起猪瘟免疫失败。(注:我们还开展了疫还开展了猪瘟和伪狂犬、伪狂犬和蓝耳疫苗之间的互相干扰试验,结果证明伪狂犬疫苗不干扰猪瘟,也不干扰蓝耳疫苗的免疫应答)

此外,如果猪场中存在PRRSV的野毒感染,也会严重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失败。除了哺乳期感染时间与猪瘟疫苗的免疫时间在一个时间段内,导致病毒间干扰外。还有PRRSV野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因素。PRRSV主要侵害猪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病毒粒子进入淋巴循环后引发全身淋巴结感染,因而PRRSV使宿主的免疫细胞数量下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下降,造成宿主的免疫淋巴系统紊乱,引发免疫抑制。在宿主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机体更易感染猪瘟病毒等其他感染性疾病,因此感染PRRSV的猪只更易感染猪瘟病毒。

-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猪场中猪瘟检出率在12.4%,同时猪瘟与蓝耳的混合感染率为11%(图3),说明大多数检出猪瘟的猪场中都存在蓝耳病毒感染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冷知识八:蓝耳病毒弱毒疫苗是如何制备的,致弱的机理的机理是什么?

蓝耳病毒(PRRSV)的弱毒疫苗大多数是在异源动物的传代细胞系上不断传代得到的,如HuN4-F弱毒疫苗毒株即将分离的HP-PRRSV野毒株HuN4株在猴源肾细胞系中传代代获得的。

传代致弱的机理是在传代的过程中,野毒株会逐渐适应异源猴细胞,在异源细胞上的繁殖能力或者感染能力会增强,这样传代致弱的病毒就逐渐丧失了在本体宿主猪细胞上的增殖和致病力。

那么,问题来了: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弱毒疫苗没有在传代细胞系中得到充分致弱,疫苗毒再次进入宿主体内时,仍具有一定的低水平增殖能力,特别是在种猪体内,非常危险,因为这相当于在猪体内再次将弱毒株适应猪体内的细胞,可能导致毒力返强。此外弱毒疫苗也是一种蓝耳毒株,蓝耳毒株在体内繁殖就有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选择安全、毒力低的蓝耳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对蓝耳疫病防控尤为重要。

免责申明:图文来自哈兽研,仅用于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多病原背景下蓝耳病防控措施探讨

遇秀玲:关于猪蓝耳病的六大疑问

净化蓝耳病,你的选择是什么?

蓝耳病在中国

猪场蓝耳病检测结果与案例分析

浅谈规模猪场蓝耳病免疫

遇秀玲: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中的问题及对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zl/114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