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合理而有效的降压,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减轻靶器官损害,减少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一、优化合并心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案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到了疾病晚期,常出现心、肾等重要脏器衰竭。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样,这些疾病间治疗时的矛盾也给医生带了困扰。余振球教授在六医院的教学查房中,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了对这类患者的综合管理和优化治疗方案。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69岁,发现血压高24年,血糖高8年,胸闷、气促4余年,晕厥3次。患者24年前头昏时测血压/?mmHg,曾服用“复方降压胶囊、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间断测血压波动在-/70-80mmHg。8年前曾于外院住院治疗,诉诊断“冠心病、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予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口服“呋塞米、螺内酯、福辛普利”等药物治疗。4余年前出现快走、爬二楼时胸闷、气促,偶有夜间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取坐位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小时,突发晕厥3次,每次持续约1分钟,无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晕厥间期患者端坐位呼吸,感头昏。

既往有“右肾萎缩”。

体查:血压/58mmHg,端坐位,颈静脉怒张,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叩诊心脏浊音界向左扩大,心率3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双下肢重度对称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

入院急查心电图显著心动过缓,见图1

图1

立即予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后复查心电图。见图2

图2

血、尿常规未见异常。

肝功能、心肌酶、cTnI未见异常。

NT-proBNPpg/ml。

肾功能+电解质:尿素20.18mmol/L,肌酐ummol/L,估测eGFR22.3ml/(min.1.73m2),尿酸umol/L,钾7.39mmol/L,钠.8mmol/L。

血脂:甘油三酯1.29mmol/L,总胆固醇3.84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mmol/L,低密度脂蛋白2.55mmol/L。

24小时动态血压:全天平均血压/66mmHg,白昼平均血压/65mmHg,夜间平均血压/70mmHg,夜间收缩压下降率-2.3%、舒张压下降率-7.8%,见图3。

图3

心脏彩超:(LA41mm、LVD44mm、RA59*36mm、RVD26mm、IVS15mm、LVPW14mm、LVEF66%、E/A<1)右心、左房增大,左室壁增厚,主动脉瓣钙化,三尖瓣重度反流,肺动脉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测值正常。

双肾彩超:左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界限欠清(左肾长约96mm、厚约51mm、实质厚约14mm);右肾萎缩(长约62mm、厚约36mm、实质厚约9mm),右肾结石声像。

颈部动脉血管彩超: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

经降钾处理后恢复窦性心律,拔除临时起搏器后复查心电图。见图4

图4

治疗分析:

余教授查看患者后分析,该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出现心、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致恶性心律失常。我们的重点、难点,是如何通过内科治疗保护患者心、肾等重要脏器,延缓肾脏替代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建议该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80mmHg,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8.0%,空腹或餐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

1、该患者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宜选用长效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可改善患者血管顺应性、减缓脉搏波的传导,保护内皮功能。同样,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倾向于低肾素、盐敏感型高血压,若血压控制不佳,加用利尿剂降压效果更佳。但注意在对该患者进行降压治疗中,需避免舒张压降低过甚,尽可能使其≥60mmHg。

2、患者合并有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及心力衰竭,首选ACEI或ARB。该两类药既能防心室重构、保护肾脏等靶器官,又能改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等,有益患者预后的改善。但该患者估测肌酐清除率22.3ml/min/1.73m2,慢性肾脏疾病分期已达CKD4期,且患者已出现过高钾血症,需慎用。

应用时予初始剂量减半,严密监测血钾、血肌酐及肌酐清除率的进一步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必要时停药。若开始用药期间,监测血肌酐、血钾无升高,之后建议患者每2-5周复查肾功能、电解质。

对于ACEI、ARB这两类能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具体该如何选择。二者联用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弊远大于利。单就心力衰竭的治疗而言,建议首选ACEI类药物。

但患者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ACEI类药物常经肾脏排泄,会增加肾脏负担,而ARB类药物中,部分药物几乎不经肾脏排泄,极小增加肾脏负担;且ARB类药物相较ACEI类药物,半衰期常更长,作用时间更长,疗效更平稳。

综合以上,考虑ARB类药物对该患者更适宜。例如替米沙坦,该药主要经肝脏代谢,几乎不经肾脏排泄,因此对肾脏负担无明显影响。但用该类药物期间,切勿忽视监测肾功能、血钾。

在此,余教授特别指出,循证医学已证明对患者有益、且能改善预后的药物,我们要创造条件给患者使用,前提是在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清楚的情况下。例如我们给肾功能不全(血肌酐<umol/L)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ACEI或ARB时,让保持患者大便2-3次/天,减少肠道毒素吸收,防血肌酐升高,从而确保ACEI或ARB类药物更好的应用,发挥更好的疗效。同时,注意患者eGFR<30ml/min/1.73m2,需停用保钾利尿剂,建议使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既可减轻心脏负荷,又可拮抗ACEI或ARB的保钾作用,预防高血钾。

对于该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在急性心衰控制的情况下,需使用β受体阻滞剂改善患者心功能。静息状态下,建议控制患者心率在55-60次/分。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宜使用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如比索洛尔。同时在使用β受体阻滞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的同时,需监测血糖,谨防β受体阻滞对低血糖反应的掩盖。对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患者eGFR<30ml/(min.1.73m2),已不宜使用。

4、若该患者在使用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情况下,血压仍未控制达标,加用对血管选择性强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达标。

患者呈反勺型高血压,若心衰控制稳定,复查24小时动态血压仍呈反勺型或非勺型血压,可选择以上一种或以上长效降压制剂夜间口服,加强夜间血压控制。

对于该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无明显禁忌,需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调脂、稳定粥样斑块治疗。服药期间注意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肌肉损害等不良反应。

二、要知晓哺乳期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选择

生育期女性,常因生育使其身体和生理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常让其易患某些疾病。在对这类患者进行疾病诊治时,因其正处于妊娠、哺乳等特殊时期,从而给医生的诊治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困扰。

余医院进行教学查房时,查看了一位生育后体重明显增加,出现高血压的哺乳期患者。余教授对该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详细诊疗。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29岁,发现血压高1年余。1年余前患者体检测血压/90mmHg,之前无发热、咽痛、浮肿、少尿,当时无头昏、头痛、乏力等不适,夜尿1-2次。8月前生产住院期间测血压-/60-80mmHg。入院前1天患者晨起感头昏,不伴头痛、视物旋转、肢体麻木、乏力等不适,当时测血压/mmHg,口服硝苯地平10mg,头昏缓解。

患者孕2产2,自25岁结婚生子至今体重增加33公斤。既往体健,未曾监测血压。父母已故,已故前均未发现高血压。

体查:血压/mmHg,BMI30.5kg/m2,未见满月脸、水牛背,全身皮肤未见紫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未见异常。

血生化:钾3.5mmol/L。甘油三酯1.21mmol/l,总胆固醇4.93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1mmol/L。空腹静脉血糖4.39mmol/L。同型半胱氨酸12.5umo/l。

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

基础立位RAAS检测:血浆肾素活性0.8ng/ml/hr,醛固酮.27pg/ml,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16.66Ratio。

0点皮质醇37.33nmol/L,8点皮质醇.1nmol/L,16点皮质醇.8n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0次/分,ST-T未见异常。

腹部彩超示胆囊息肉声像。

24小时动态血压:全天平均血压值/96mmHg,白昼平均血压值/98mmHg,夜间平均血压值/90mmHg。SYS夜间下降率6.8%,DIA夜间下降率8.8%。见图5。

图5

心脏彩超(LA29mm、LVD47mm、IVS10mm、LVPW10mm、LVEF66%)未见异常。

双肾、肾血管、肾上腺彩超未见异常。

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颅外段未见异常。

诊断分析:

据患者病史与辅助检查资料,总结该患者的特征:生育后出现肥胖、高血压,且皮质醇节律消失,未见明显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表现。

对于该患者高血压的原因,结合有肥胖、皮质醇节律消失,需进一步行定性检查,排查库欣综合征。考虑患者哺乳期,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经乳汁排泄后可能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建议停哺乳后进行库欣综合征的定性检查。

患者无夜尿增多、乏力等表现,原发性醛固酮筛查试验,ARR比值<3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暂不支持。

患者无反复长程发热、感染,无反复皮疹、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炎症性高血压表现,无肾实质及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阳性检查结果,因此肾炎、大动脉炎等炎症性高血压暂不支持。

患者女性,29岁,无高血压家族史,无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原发性高血压高危因素。根据年发布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肥胖相关性高血压诊断流程图(见图6),考虑该患者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即“肥胖性高血压”。

图6.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诊断流程图

治疗分析:

该患者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在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的条件下,可予药物干预控制血压。根据年《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目标体重应在6个月内下降5%,该患者的目标血压标为</90mmHg,减少钠摄入,控制食盐摄入量<5g/d,进食蔬菜水果增加钾摄入;建议进行中等或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30-60min/d(如步行、慢跑、游泳、健美操等)。

药物治疗方面,根据专家共识,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降压。若血压控制不佳,可加用长效CCB类药物、小剂量利尿剂。若需选用β受体阻滞剂加强舒张压、心室率等控制,建议选用对糖脂代谢影响小的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兼顾α受体阻滞的β受体阻滞剂。

查房过程中,医生们提到对于哺乳期患者的降压药物的选择问题。既往认为降压药物在乳汁中会有一定的分泌,建议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时停止哺乳。今年来有关乳汁中药物的分泌研究数据不断增多,认为有些药物在乳汁中分泌少,可以在哺乳期使用。根据年日本高血压指南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报告,可以用于哺乳期的降压药物见下表1。

注:RID乳汁中分泌比,RID<10%哺乳期可以应用,RID<1%哺乳期应用安全

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降压药物是绝对安全。我们在诊疗过程中,给患者进行药物选择时,仔细权衡利弊的同时,应在给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说明,才能既有利患者,又能保护医务人员自身安全。

贵州省高血压诊疗中心第五批短期进修学习班学员

医院心内科医生

尹春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zl/112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