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是发生于主动脉和/或其主要分支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局部动脉内膜纤维化,中层变性、碎裂,外膜纤维化,以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动脉疾病。 本病大多发生于年轻人,以21~30岁的女性为最多。 本病的发展大多较缓慢,早期症状轻重程度不同,轻者仅有低热、胸腹部或颈根部疼痛等不适,重者有高热、胸痛,少数可有皮疹。由于这种早期病人在病理上还处于大血管炎症阶段,尚未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闭塞。因此,在体检时仅能发现肌肉关节压痛,大血管区压痛等,而尚未有明显血供不足之体征出现。随着病情发展至数年之后,动脉因病变加重而产生狭窄或闭塞,此时临床上就出现了一系列血供不足的表现。 根据受累血管的部位不同,可将病人分为四种类型:1.头臂型,累及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2.胸腹主动脉型,主要累及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3.肾动脉型,单独累及肾动脉;4.混合型,病变同时累及上述二组以上的血管。 现根据分型,分别叙述其临床表现。 (一)头臂型 本型病人的血管病变均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等主动脉弓的大分支上,可以是单独一个分支受累,也可同时累及各支。有时病变还可累及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此型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上肢缺血的表现,二是头面及脑部缺血症状。 当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受累时,则出现上肢血供不足的症状,如手指发凉怕冷、酸麻无力、劳累后疼痛等。当上肢缺血时有上肢肌肉萎缩,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此时下肢血压仍正常或增高。因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形成,所以即使到病程后期,指端也较少发生坏死。 当颈总动脉、无名动脉产生狭窄或闭塞时导致明显的脑部缺血症状,脑循环障碍可有二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为慢性脑缺血症状,另一种则是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慢性脑缺血症状的表现较多样,起初可有耳鸣视物模糊,有些患者主诉眼内有闪光点,自觉眼前有一层白幕。以后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嗜睡或失眠,多梦,头昏等。后期病情严重者患者常头晕难以站立,甚至卧位时还要取头低脚高位。病人常有视力下降,甚至失明。TIA则是脑血流的一过性中断,如眩晕,一时性黑蒙,重者可有发作性昏厥甚至偏瘫昏迷。 头臂型病人体检时可发现在受累血管远端的动脉搏动均减弱或消失,例如颈总动脉、颞动脉、腋动脉或桡动脉的搏动均可明显减弱或消失,表现为无脉症。颈动脉可有压痛,动脉管壁僵硬。另外,在锁骨上区或颈动脉区可扪及震颤或听到收缩期杂音,颈动脉的杂音可向头部方向传导,杂音的响度有时达到3~4级。 (二)胸腹主动脉型 胸腹主动脉型病人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大多导致胸腹主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此时心脏的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加,下肢的血流量明显减少,因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供血不足及头颈、上肢的高血压,如下肢发凉、行走后双下肢酸麻无力、间歇性跛行等,并伴有头晕、头痛、心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在某些胸腹主动脉型病人的血管造影及病理检查中曾经发现其肺动脉或腹腔动脉有大动脉炎的改变,血管腔甚至全部闭塞。但因在闭塞血管周围均有丰富的侧支血管,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并不出现肺部或胃肠道缺血症状。 胸腹主动脉型病人在体检时可发现双下肢皮温降低,腹主动脉和双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腹主动脉、股动脉可有压痛。在胸骨左缘剑突下、脐上或背部肩胛间区可到收缩期血管杂音,并向下方传导。病人下肢有缺血,但一般趾端无坏疽现象。另外,病人的上肢血压均明显升高,可达24~32.6/12~18kPa(~mmHg),甚至更高,用通常的降压药不能奏效。心脏也有代偿性扩大,特别是左心室壁明显增厚。 (三)混合型 混合型的病人其血管受累的范围较广,在临床表现上可同时出现上述头臂型,胸腹主动脉型或和肾动脉型的症状及体征。这种病人大多是先有局限性病变,到后期再发展为混合型。其中肾动脉同时受累者最多,因此,混合型病人大多有明显的高血压表现,其他的临床表现则是根据累及不同的血管而异。在混合型病人中,文献上还报道有少数病人因冠状动脉受累而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主动脉受累后扩张而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从而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另外也有关于大动脉炎导致动脉扩张,甚至动脉瘤形成的文献报道。 [治疗] 需要说明的是,本病由于主干血管发生病变,对心、脑、肾等多脏器都有不利的影响,如果病变长期不能稳定,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到后期往往任何的治疗手段也难以明显改善症状。如头臂型大动脉炎,后期颈动脉及椎动脉可完全闭塞导致双目失明及头晕难以抬头,甚至卧位还要采用头高脚低位,病人的生存质量非常低下。此时药物治疗难以凑效,而手术转流后易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颅内出血。因此对本病早期明确诊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时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 北京治白癜风哪个医院好白癜风应注意些什么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yy/13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