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名医,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医院名誉院长,也是我国血管外科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他的名字叫汪忠镐,年过七旬的他本应和家人静享天伦之乐,可他却离开了远在美国的妻子和儿孙,独自一人留在国内继续工作。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割舍不下? 医院,笔者终于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汪院士在接受笔者专访时一语道破:“为了我的病人和科学事业,我必须留在中国!” 汪忠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医院血管外科和胃食管反流病科创始人、名誉主任,医院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曾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专利12项。发表英文论文篇、中文论文篇,主编中文专著16部,主编英文专著6部(包括文章84篇)、参编英文专著17部。 潜心研究,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汪忠镐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后,分配到医学的圣殿——医院,从当医生那天时,他除了在临床中问诊查体、观察思考,总是穿梭在图书馆、病案室,针对各种疑难杂症寻找破解的线索,不断拓展视野,升华智慧。 汪忠镐经常勉励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就要多为病人做点事!” 年,他为一位甲状腺肿瘤患者实施了高难度手术后,患者食道开始化脓,大家都觉得没有活的希望了。汪忠镐心急如焚,几天几夜合不上眼,查阅资料、潜心研究,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把一个塑料管套上个橡皮膜,插到食道里再打入气体,终于把漏洞堵上了,这就是他的最早发明——自制球囊导管。这一技术经过推广后,使动脉栓塞病变救治率从36%提高至90%;在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还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 在研究中,汪忠镐还发现当大动脉炎患者的颈部4根动脉均阻塞时,大部分病人颈内动脉竟仍通畅,据此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施行升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的可行性,并首先完成,取得良好疗效。 汪忠镐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一刻也没停止前进的步伐。早在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他攻克了当时不为人知的顽固性腹水和消化道大出血——布加综合征,由此将我国血管外科引向世界。20世纪末,他发明了血管腔内支架,于年获得临床成功。年初,他以单枚升主动脉支架成功抢救了全主动脉夹层、狭窄和破裂病人和以少创法治愈主动脉弓动脉瘤,实现了腔内治疗的新突破,并发明了许多医疗器材,先后成功申报了13项国家级专利,应邀在美国、德国、日本、匈牙利、意大利、韩国等60多所大学作特邀报告。除此之外,还最早开创了内皮细胞种植静脉型人工血管的研究,实现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内皮化,百日通畅率达%,实现了骨髓细胞向内皮细胞的转化,在意大利《血管病理学进展》和美国《血管外科学》各撰写一章。 汪忠镐常说:“只要病人有需要,我就一定要想办法去满足,尽最大能力去挽救病人的生命!”经过汪忠镐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许多命悬一线的血管外科疑难重症患者起死回生,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赞赏和肯定。 跨越学科,解救更多“同病相怜” 年“非典”期间,汪忠镐因一场大病开拓了一个中国医疗学科新领域,在医学界引起震憾。 那时,汪院士出现不明原因的流涕、喷嚏、耳鸣,最初诊断为“过敏性鼻炎”,不久还出现餐后和睡眠期间咳嗽、咳痰、气短和憋气等症状,理所当然被呼吸科专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但咳喘屡屡发作,每每咳得死去活来,总感觉咽喉部被锁住了一样,几乎无法呼吸,凌晨2~3时会因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而憋醒,强烈的窒息感使其难以平卧。先后5医院紧急抢救,最严重的一次已导致窒息、不省人事,抢救过来时,医生已给他开了《病危通知书》,而经专家们会诊后一致认为是哮喘,几经治疗不但毫无疗效,病情反而越来越重,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折磨得这位堂堂院士苦不堪言:“我一辈子都是想方设法地医治病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医生能把我的病治好呢?” 作为一名医生,汪院士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但是什么呢?为了搞清病因,他踏上了艰苦卓绝的研究道路:查资料、翻文献、请教同行,逐步形成胃食管反流病这一推断。后来他到消化科进行了详细检查,证实了胃食管反流病就是“致命元凶”,汪老恍然大悟:困扰已久的致命性呼吸困难乃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危及生命的呼吸道并发症——喉气管痉挛,它牵涉到耳鼻喉科、消化科、呼吸科等多学科。后来在美国接受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症状神奇地消失了,他又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 汪院士得救后,发现国内竟有7%~15%的人群患有咳嗽、哮喘而长期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得不到正确有效治疗,所以他立志要救治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同类危重患者。 他的这一迫切愿望当时遭到了很多同行的反驳,因为国内医学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几乎为零,要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上实现突破,费时费力不说,搞不好还会名誉受损。尽管如此,可丝毫没有动摇汪院士的决心。在他的建议下,医院很快把国外一批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引进到国内。年4月29日,由汪忠镐领衔的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与研究中心”正式医院挂牌成立。迄今为止,汪忠镐已为数以万计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数千人接受射频治疗或胃底折叠手术,最长的忍受50余年的误诊之苦,看到一个个和他一样的患者从病榻走向健康,汪忠镐的脸上洋溢着满脸自豪。 汪忠镐历史性地提出了以胃食管交接处为启动器、以咽为反应器、以口鼻为效应器、以喉气管为喘息形成器的临床征候群,称为“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这个新概念在国内医学界得到公认和普及,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技术在中国推广应用。年,凝结了汪忠镐心血的《食管反流与呼吸道疾病——胃食管喉气管综合症》一书问世,掀开了中国医学史上新的一页。 勇闯禁区,世界难题不再“无解” 越复杂、越奇怪的病例,汪忠镐越是不怕,反而越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攻克。 在临床治疗中,他发现很多病人经常挺着充满腹水的大肚子前来就医,并伴有肝脾肿大、食道静脉曲张、下肢肿胀、皮肤溃烂等症状。教科书上关于这类疾病的描述只有简短的一段话,很多大夫把这种病作为肝炎后出现的肝硬化来治疗,结果越治越糟,病人死亡率竟高达90%以上。这到底是什么病?病人如此痛苦,医生怎能眼睁睁看着? 上世纪80年代,汪忠镐就开始向这种病“开战”,进行了20多年系统、全面、详尽地研究,做了68万人群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终于总结出这种病叫“布加氏综合征”或“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关键症结是“下身大静脉向心回流发生堵塞”,他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他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需要,创建了“侧径布加根治术”、“肠系膜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等10多种术式,在全国和国际得到推广,使该病就诊时所见的早期病例从10%上升到60%,病人死亡率从90%降到5%以下。 汪忠镐这一“拿手好戏”很快在国内传开,全国各地布加氏综合征患者都慕名找他做手术。 年,国际脉管学院授予汪忠镐研究成就奖,他是全球获此殊荣第一人。 当问起汪忠镐晚年有什么计划时,他微微一笑:“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一直搞我的学术和研究,因为有太多病人等着我去救!” 来源:医院管理论坛报作者:莫鹏 (原创文章转载需获授权) 医院管理论坛报|权威医管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白癜风治疗最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