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疫情突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明确将CT影像结果作为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在医疗领域,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今天,小编就要带大家认识一位放射-医学影像学专家、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他就是中国医科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

刘玉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的放射诊断研究,以及近年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中业绩卓著,属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心血管放射-影像学研究领域,获8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放射学和医学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学术论文余篇,编著出版放射影像学专著8部、参编17部。

结缘医学放射影像

年,刘玉清出生在天津市宁河县一个农民家庭。5岁时,他随父母迁移到辽宁省开原,之后又搬到四平市。年,刘玉清考入沈阳满洲医科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为国立沈阳医学院(后由中国医科大学接收)。

年,刘玉清由于成绩优异而被留校工作,他进入国医院放射科工作,主要从事一般的X射线诊断工作,偶尔参与一些放射治疗工作。因为工作性质,刘玉清接触的都是胸部、胃肠道、骨骼关节等方面的病人,越来越深切体会到X射线检查对疾病诊疗的重要性。

年,刘玉清向医院提出请求,医院放射科进修。由于业绩突出,医院担任放射科诊断组组长。除了完成日常放射诊断工作,他还学习、参与了放射治疗的相关工作。

年,刘玉清主动报医院组建的抗美援朝医疗队,赴战争前线,在鸭绿江边的兴城度过了九个月。

主攻心胸疾病诊断

年,医院外科主任吴英恺院士领导成立了中国医院,这是全军乃至全医院。吴英恺院士从医院抽调了医院,其中就有刘玉清。

之后,医院转入协和医学院改组的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医院合并,更名为中国医医院(医院)。医院建成初期,刘玉清的工作重心是食管和胸部疾病诊断。后来心血管研究所成立,他将重心逐渐转移到心血管疾病。

肺部疾病一直是困扰中国人民健康的一大问题。刘玉清曾提倡放射科与病理科协作,在国内率先开展X射线与肺切除手术、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工作规范,建立了对照记录制度。在此期间,他结合X线—病理对照总结医研教工作经验,所发表的有关胸部和食管疾患的论著,填补了当时国内的空白。

作为放射科医生,刘玉清在肺结核、肺癌等重大疾病的X线诊断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年,31岁的刘玉清翻译出版了Schwedel《心脏X线诊断学》一书,向国内首先介绍了心脏大血管X线解剖,从而奠定了心血管X线诊断的基础。此书是建国后第一部放射学译著。他还与同事一起进行了结核瘤X线、病理、临床的综合研究,提出了结核瘤形成的四种方式。

逐梦医学影像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刘玉清开始深入探索如何提高心脏X线诊断的水平。在参考临床医师诊治心脏疾病过程的基础上,他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思维方法和诊断过程。

年底,刘玉清总结了例支气管造影的材料和经验,于年编著出版了《支气管造影术》。这是中国放射学界首部以中国医师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编写的放射学著作。年,他又编写出版了《心血管造影术及诊断》。

刘玉清经常对学生和青年医生强调,放射科医生不仅仅是只会看X光片的读片匠。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应用,刘玉清三结合方法的内涵有所改变,逐步发展成为放射、超声和临床的结合。

年,刘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新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逐步形成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体系,刘玉清认为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相互分割的状态,不能适应新世纪放射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给病人带来很多不便。为此,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和发展大影像概念指导下的医学影像学科。

如今,年近百岁的刘玉清虽早已退休,但依旧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学术风格,每天坚持读书、看文献,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他一生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与医学影像结缘、相伴,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xg/134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