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一种累及主动脉及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年轻女性,多在40岁以前发病。 病例:女,35岁,高血压就诊,颈动脉超声图像如下。 右侧颈总动脉全呈管壁均匀增厚,管腔狭窄。 左颈总动脉管壁增厚,颈内颈外动脉管腔正常、管壁无增厚。 左颈总动脉内无血流信号,管腔闭塞。 左颈外动脉(LECA)血流反向,左颈内动脉(LICA)由颈外动脉供血。 左锁骨下动脉(LSA)内见纤细狭窄血流信号,左颈总动脉无血流信号。 双侧颈总动脉管壁均匀性增厚、管腔狭窄及闭塞,左侧锁骨下动脉管腔狭窄,35岁年轻女性,诊断:大动脉炎。 主要与动脉硬化鉴别,此例为年轻女性,全程颈总动脉管壁均匀性增厚,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管壁、管腔正常。而动脉硬化多为老年患者,内中膜的增厚多为不均匀性,且一般可以见到钙化。 其次,要注意大动脉炎是管壁增厚、而非内中膜的增厚。大动脉炎的进展是由外向内的,由外膜炎症逐渐进行至中膜和内膜,且外膜增厚明显,内膜晚期增厚,但中膜增厚无外膜和内膜明显。 故,在诊断大动脉炎的超声描述中,使用内中膜增厚可能是不恰当,管壁增厚可能更合适一些。 图中的颈总动脉横断面,白色细线代表:可能是内膜或内中膜,红色细线代表:外膜或外膜-中膜复合物。 这是一例在超声上诊断并无太大难度的病例,但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诊断大动脉炎需要很多指标。 大动脉炎这种疾病首先是由日本的眼科医生Takayasu描述,但由我国学者黄宛和刘力生首先提出“缩窄性大动脉炎”这个概念。 对于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随着时间和认识在不断的更新。 年发布的Ishikawa大动脉炎诊断标准是第一次就该病的诊断进行了定义,该标准重点强调了发病年龄和典型的症状和造影发现。 年印度Sharma等对Ishikawa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了新的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年日本循环学会(JCS)推出了诊断大动脉炎的标准。 其中年ACR的诊断标准应用最广泛: 该标准,包括6项: (1)发病年龄≤40岁; (2)患肢间歇性运动乏力; (3)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4)双上肢收缩压差l0mmHg; (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 (6)造影提示主动脉及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或其他原因引起。 符合上述6项中的3项者可诊断本病。 医院提出的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40岁。 (2)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脉搏弱或无脉,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锁骨上闻及杂音。 (3)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闻及血管杂音或有眼底改变。 (4)胸、腹主动脉狭窄,上腹或背部闻及血管杂音,下肢收缩压较上肢增高不足20mmHg。 (5)肾动脉狭窄,血压高,病程短,上腹部闻及血管杂音。 (6)病变累及肺动脉分支造成狭窄,或冠状动脉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7)红细胞沉降率快。 以上7项中,前2项为主要诊断指标,并具有其他5项中至少1项,可诊断为大动脉炎。可疑患者应行血管造影或MRA、CTA等检查明确诊断。 无论哪种诊断标准,作为超声大夫,都没有看到把超声的检查列为诊断大动脉炎的指标之一。超声对颈动脉颅外段的检查效果是非常便捷和值得信任的,对管壁的显示肯定是优于其他检查的。 参考文献: [1]王亚红,李建初,刘赫,王蕾,齐振红,孔晶,蔡胜,戴晴.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的超声表现及活动性评估[J].协和医学杂志,,5(01):81-87. [2]徐建红,唐杰,李俊来,程志刚.超声影像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02):98-. [3]邹玉宝,宋雷,蒋雄京.大动脉炎诊断标准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32(01):90-9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xg/129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