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烈腹痛 背后的原因? 奇怪系列(44)病历介绍患者女,59岁,主因“腹痛9天”于.4.10入院。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9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下腹部持续性绞痛,疼痛剧烈,无法忍受,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隔夜食物残渣,伴随反酸烧心、乏力纳差。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发热、寒战,院外考虑诊断“慢性胃炎”,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同时出现右侧季肋部针刺样疼痛,俯卧位时可稍有缓解,故就诊于我院,门诊以“腹痛待查”收治入院。 既往史:10年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余无特殊。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急性重病容,大汗淋漓,被动屈曲体位,腹部平坦,中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心肺未查及阳性体征。双下肢不肿。 入院考虑诊断: 急性腹痛待查: 消化道溃疡? 急性胰腺炎? 炎症性肠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其他? 辅助检查: 生化常规: 炎症指标:ESR80mm/H↑,CRP39.24mg/L↑。 血图分析:Hbg/L↓。大小便常规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未见确切异常。 PCT正常。 肿瘤标志物:CA-.36U/ml↑。 病原学:大便培养阴性。 影像学: 床旁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X片:腹部未见明显肠梗阻及双膈下未见明显游离积气。 全腹部增强CT:升结肠及横结肠肠壁稍均匀增厚,浆膜面稍毛糙,提示炎症性肠病可能。 肠镜:大致正常结直肠黏膜。 胃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 治疗: 入院后积极予以头孢抗感染、山莨菪碱解痉止痛、安达、雷贝拉唑抑酸护胃、甲氧氯普胺止吐等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 进一步完善主动脉CTA:肠系膜上动脉远端管腔狭窄、管壁增厚,斑块形成或血管炎合并管壁增厚可能。 请我科会诊考虑:肠系膜上动脉炎 予以甲强龙及环磷酰胺治疗,次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治疗1周后复查:ESR30mm/H↑,CRP<5.0mg/L。出院后继续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规律随访。 知识小结1.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早期识别危及生命的急性腹痛: 腹主动脉瘤、肠系膜缺血、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肠扭转、异位妊娠、胎盘早剥、心肌梗死、脾破裂 3.单器官血管炎(Singleorganvasculitis,sov): 定义:SOV是指单个器官中动脉或静脉血管炎,且并非系统性血管炎的局部表现。一些单器官血管炎可能会发展成系统性血管炎(例如,皮肤动脉炎发展为结节性多动脉炎)。 病理: 血管炎 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肉芽肿病变,伴或不伴多核巨细胞 分类: 局灶性---乳房、泌尿生殖系统、胃肠道结构,以及主动脉 弥漫性---皮肤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周围神经、小腿肌肉、冠状动脉和肺动脉和视网膜 临床表现: 受累脏器缺血、出血、疼痛、功能障碍等,如紫癜、溃疡、网状青斑、多发性单神经炎、中风、腹痛、睾丸肿块、月经出血和视力丧失等。 [1] 诊断:组织学或血管成像显示血管炎症是SOV诊断的主要依据。此外,需排除系统性血管炎的存在。 由于局限于单个器官的血管炎可能是新发系统性血管炎的最初表现,需密切随访。 治疗: 1.去除诱因:如药物、感染、其他相关性疾病; 2.手术治疗:对于局灶性病变,手术治疗可能有效; 3.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弥漫性病变常需要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免疫抑制剂可选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作者介绍:黄冬梅重庆医院 风湿免疫科医师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 硕士研究生 END版权声明:如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