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pf/a_7064742.html 天气一冷,大多数人都容易手脚冷,白天还好说,动动身体就暖了。但晚上睡在床上,一动不动,而且盖多少被子都没用啊,脚还是凉的,怎么捂也捂不暖。 这个时候,睡前泡脚,就是个好办法! 泡脚促进血液循环,不但能驱寒保暖,还可以缓解疲劳、有助睡眠,而且泡脚时按按脚,还有助于刺激足部的穴位和经络。要是在泡脚水中加些药材,效果更好。 泡脚加一物,驱寒活血通经络 ★加点姜 泡脚时加入几块拍扁的生姜,有散寒、活血的作用,对预防感冒也有效果。不过这种泡法不太适宜高血压病人和脾气急躁的人群。 ★加点盐 在泡脚时加一些盐,还可以清洁脚部,防止脚气病,还可以去除脚部角质,使足部皮肤保持光滑清洁。 ★加点醋 经常用醋泡脚,可调节和松弛原本紧张的神经,对身体起到减压的作用,有利于睡眠。 ★加艾叶 对于冬季怕冷且痛经的女性,可在泡脚时加入适量艾草叶,有祛寒、通经络的效果,对缓解怕冷、痛经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泡脚简单,但不少人都泡错了 泡脚好处多多,但也要注意方法。 ★注意水量 水要没过脚踝,到小腿中下三分之一处为最佳。 ★注意水温 泡脚水不能太热,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为宜。这个温度,大概就是手放水里,感觉温热就行了。 有不少人泡脚时喜欢用很烫的水来泡脚,觉得这样效果更好,其实是不对的。 如果水温太高,双脚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人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会引起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容易引发危险。 另一方面,水温高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更加干燥。 ★注意时间 泡脚时间太短达不到效果,一般泡15~20分钟,人微微出汗即可。 泡脚时间太长也不是很好,有人习惯泡到浑身大汗才觉得舒服,这样就泡过头了,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泡脚时间太长,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 这2类人不宜泡脚 1.动脉炎、静脉炎以及动静脉血栓患者 泡脚会引起局部的血管扩张,患有血管疾病的人不宜泡脚,否则容易发生意外。 2.足部有溃疡、炎症、皮肤病 有这类皮肤问题的人泡脚,容易造成伤口感染。 有香港脚的患者可能会利用药水洗脚,但注意在急性发作期,如瘙痒加剧,足底红斑明显,出现较多的水疱,均不适宜泡脚。此时泡脚,容易引发真菌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即癣菌疹,使瘙痒加重,治疗更复杂。 另外还有一类人,泡脚时要特别注意: 患有糖尿病足的人,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皮肤很容易被烫伤。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水泡,都很容易引发足部感染、溃烂,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截肢。 所以,这类人泡脚时,一定要控制好水温,最好用温度计测量,把水温控制在37℃左右。 泡脚后,千万别做这个动作 泡脚后,千万别急着起身,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泡脚时,全身血液都往下半身加速循环流淌,直到脚底。若突然起身,老年人循环功能本身较弱,血液不能及时回到上半身,容易造成眩晕,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是增加了发生意外的风险。 所以泡脚后,老人先别着急起身去倒水,最好平躺或者半躺3分钟左右,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心脏,预防低血压和眩晕的发生。 在冬季,疾病容易对老年人造成威胁,很多人觉得一定是天气太冷的缘故。实际上,老人们不是怕冷,而是怕寒冷天气容易诱发以及加重的某些疾病。 1低温加重心脑血管病很多老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而寒冷会刺激人体血管收缩,从而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脑溢血和心梗发作的机会。此外,寒冷时人的活动量减少,脑、心肌、内脏血液灌流也减少,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防范手册:1.老年人冬季要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的休息,同时注意血压、血糖的变化。2.密切监测血压,常备急救药物。3.高血压病人不可随意停服降压药,否则可能出现血压反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寒冷干燥损伤呼吸系统冬季由普通感冒发烧引发严重的呼吸系统问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不注意保暖而引起的。老年人肺部的抗寒能力差,容易感冒咳嗽,一旦吹风就容易着凉。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较差,意识到该增减衣服时已经晚了。防范手册:1.家里放盆清水,使室内空气保持一定的湿度,因为空气干燥会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2.老年人冬季应加强重点部位的保暖,出门时戴帽子围巾,加穿一件背心或马甲。3.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开窗通风。3骨折导致多种并发症老年人一般都患有骨质疏松症,是骨折的高发人群。尤其在冬季,天气寒冷,人的肢体比较僵硬,关节灵活性差,肌肉弹性减少,容易跌倒,不少老年人跌倒多发于凌晨起夜、洗澡和进行户外活动时。老年人一旦骨折,容易导致原有疾病加重,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压疮、肺炎等并发症。防范手册:1.出现骨质疏松,日常活动中需多加谨慎,适当补钙。2.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及运动习惯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避免运动损伤。3.老年人应有“慢三拍”的心态,不要操之过急,平时起身、走路也勿用力过猛,可适当歇一歇。4.冬天穿防滑的鞋子,家中尽量少放置小块的踩脚垫、地毯等障碍物,保证厕所、淋浴间地面干爽,晚上入睡后家里最好开盏小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饮食习惯诱发消化道疾病冬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部分有消化道疾病的老年人极易病情发作,特别是消化道出血,通常发病急、出血量大,甚至有的伴有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一些中老年人盲目遵从各式各样的进补理念,是不可取的。冬天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并不少见,除不良饮食习惯诱发之外,还与药物有关。防范手册:1.切忌暴饮暴食和不规律进食,不要吃太肥甘厚腻或带有刺激性的食物。2.吃火锅时不要一味涮牛羊肉,还要适量吃些馒头、面条等面食,可对肠胃起到保护作用。3.常喝温水,吃温热的食物。胃寒病人可多喝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都有健胃、暖胃的功效,可用于调理胃寒的病症。6个平安过冬锦囊01保暖护好头和脚:增强抵抗力老人过冬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重点护好身体的两头——头和脚。戴好帽子,穿双暖和的鞋子,正如一根扁担挑两头。冬季,人体的热量主要是从头部散失。据测试,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散热量的30%;气温4℃时占60%;零下15℃时占75%。俗话说“寒从脚下生”,脚部受凉后会使全身血液循环减缓,身体代谢变慢,导致抗病能力下降。02合理饮食总体上要注意少盐、少油、少糖,切忌暴饮暴食、摄入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要充足。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人每天水果的摄入量应在~g,蔬菜则要在~g。 03洗澡先洗脚:防心脑急剧缺血气温低时,温热的洗澡水突然从头而至,身体会“措手不及”,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大量血液集中在皮肤表面,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头晕、胸闷甚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会随之找上门来。洗澡前先用热水冲冲脚,待脚部暖和后再慢慢往身上淋水,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04热身后再出门:预防跌倒、骨折老年人在寒冷天出去活动时,先在家里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做做热身活动,等肌肉热起来,不再僵硬了再出门。05打肺炎疫苗:预防呼吸道疾病冬季老年人抵抗细菌的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医院预防保健科或是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以便安全过冬。 06吃的药别乱停:防止病情波动很多慢病常常会受到季节的影响,比如高血压,气温下降时,血压就容易升上去。老人在冬季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找医生调整药物。但不可随意停服,否则很可能出现病情波动,甚至出现危急重症。 来源:网络 关于我们“红安红”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情怀的红安本地自媒体,不跟风,不做作,不哗众取宠,只为心中的梦想以及对家乡的那一份热爱!建议、投稿、商务合作,。 点击阅读原文,可免费发布同城便民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jg/96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