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

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简便定位: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等。

功效:是大肠经原穴,对于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于发生在头部、颜面部、上肢等部位的疾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内关穴

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内关为常用特定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对心、胸、胃、神经性疾病均有效。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可以经常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按摩方法: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艾炷灸或温灸,艾条灸10~20分钟。

功效:

是心包经络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

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在胫骨和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足三里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艾灸足三里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

《灵枢》: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功效:

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古人云“合谷内关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此三穴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对此三大穴位进行按摩,有病则治病,无病则强身。

资源整理源于网络,一起学习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jg/143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