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贤科普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公历10月23或24日左右,含天渐冷、初霜现意,指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叶落。意味冬天将始。民谚“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中文名霜降

外文名FirstFrost

气候特点天气更冷,露结成霜

太阳位置黄经°

风俗活动菊花会

风俗食物红柿子

农事活动收割耕翻,种春作物

养生防秋燥郁、防寒

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

露凝早霜唯菊芳

此时的三候意为:豺狼将猎物陈列后再食用。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叶枯落;蜇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头进入冬眠。

《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二十四节气解》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气象学一般把第一次霜叫“早霜”或“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春季最后一次霜称“晚霜”或“终霜”。间隔时期是无霜期。早霜又名“菊花霜”,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南宋诗人吕本中《南歌子·旅思》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霜月》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寒霜现于秋晴月夜。地因无云,温度骤降零度以下,地面水气凝成细微冰针,人说“浓霜猛太阳”,“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说的是霜结于晴日。霜多指辐射霜,一般当地已受到北冷高压控制,月朗碧空。《霜降》诗云:“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则说的是冷高压的持续短长对晴好天气短长影响甚大。

冻霜本异贻笑长

冻则有霜(没霜称黑霜),秋春霜统称霜冻。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还有三节气。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到隆冬才初霜。即使纬度相同,海拔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温湿度有差,初霜期和霜日数不一。霜降时广州秋风送爽,东北北部、内蒙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已0℃以下。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全国大部地区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各地初霜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青藏高原上一些地方夏有霜雪,年霜日天以上,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没有霜。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0°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

用科学眼光看,“露结为霜”不准确。露滴成冻露是冰珠。“霜降杀百草”,严霜会将植物细胞水分冻成冰而外渗,蛋白质沉淀,原生质严重脱水变质。霜冻是温度剧降引起的作物冻害,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不同而异;发生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有霜冻。但是见霜后由于温度极易持续降低,也就容易导致霜冻发生。有人试验表明,盖霜叶子反而比不盖霜叶子受冻害轻,霜在凝化时放热反而保护了植物,真正有害的是持续低温,不如说“霜冻杀百草”。而霜打过的瓜果格外鲜甜美妙~

谨慎寒邪侵五部

霜降过后逐渐转冷,但大部分地区还在秋凉中,此时谚语是“春捂秋冻”,但也有不能冻的5大位置。

一、脚部

人体的第二心脏,多筋络起点,尤其脚腕以下,更是全身筋络活动处,人体部位在脚部都有对应反射区,刺激锻炼能通过筋络给全身器官有益影响。中医认为“上病取下,百病治足”,因此更需保暖。

二、肩膀

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受凉部位。冬夜肩膀受凉,第二天会酸疼,这就是肩受寒症状。

三、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或疼痛,尤其是胃病史者;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易发痛经和不调,秋冬季节露脐装危害尤其大。无论哪一季,睡觉都要盖好被子。

四、脖子

换季时咳嗽,嗓子发炎,多半是由于颈部受寒,下可引肺部症状感冒,上则会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脑部供血。

五、膝关节

日韩剧中的女孩子秋冬还光着腿,那是美丽冻人,关节周围末梢神经对温度气压变化特别敏感,受凉导致周围血液循环变差,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变化,释放炎性物质,红肿、疼痛,进而引发关节炎。防护固然重要,但没有特别需要也不用戴护膝护肘,透气性活动性不如平常衣物,不利于关节血液循环;关节不舒服时随便热敷反而会受热过度,疼痛加剧;关节僵直变形肿胀等,不要经常揉,易使软骨或骨刺剥落,成为关节游离体,卡住关节,影响活动。揉肿胀关节,还会刺激发炎滑膜,加重关节积液。此时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如每日散步、骑车、跑步、游泳等三十分钟为宜,补充维生素d,晒太阳,也能有效预防以上五部位受凉。少吃海鲜,高脂肪类东西,所含酮体对关节刺激较强。切不可运动过量。老年人运动不宜做屈膝较长时间。

欲暖手足须补阳

深秋了手脚冰凉大多与季节转凉、阳气不足有关,做好保暖,适当运动,注意饮食调养,采用按摩等调理会有很大改善。

四大原因之一:循环障碍

1.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

2.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

3.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末梢循环不良”。

之二:阳气不足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闭症”,“闭”即不通,天气转凉或身体受凉等致使肝脉受寒,造血功能受影响,肾脏阳气不足,肢体冷凉,手脚发红或发白,甚至疼痛。

之三:月经和生育引起激素变化

女性占绝大多数。激素变化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引发。

之四:疾病因素

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于青年女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则多发中年男性。

此外,精神压力大、心理敏感、过度操心、时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高发人群。

危害

会导致女性月经少、不调甚至不孕;女性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脚冰凉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在冬季还可能手脚冻伤。

气移诱病时喘吼

霜降时节多发“气象病”,即由天气或气候原因造成的疾病的统称。温、湿、压反常,紫外线过多与不足等,引起生理机能和心理失调或身体直接受损造成,如中暑、冻疮、哮喘、高山病、雪盲、闭汗、皮肤癌等。还有关节炎、肺结核、猩狂病、百日咳、白喉、寒热等,都与气象条件变化关系极大。有些病还与季节有关,如慢性气管炎、肺炎、心肌梗塞、脑炎、克山病,又称季节病。最多发典型的就是过敏性哮喘。主要由气温下降,湿度降低,浮尘增多,过敏原增多,跟气温、湿度等等有直接联系,秋天发作率很高,据临床统计,天气变化占发作原因四分之三以上,其次为疲劳、过敏、饮食不当等因。九、十月份是高发季节,其次冬季、初春和梅雨时节。秋季的冷空气活动也是诱因之一,另外初秋雷雨前或台风登陆前几小时,发病率较高。心理医疗专家分析认为,更多是患者对狂风骤雨不安甚至恐惧导致。深秋则可能是近地层出现逆温层(即气温随高度递增),地面聚集了"过敏原"。空气中的浮尘,家中的尘螨,草木的碎屑,宠物换毛都是一种过敏原,少数秋季常吃如:螃蟹、桃子、羊肉、鸡蛋、牛奶等也可能过敏。需平衡饮食,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秋燥时多吃润燥食品,如梨、荸荠、柚、甘蔗等,也可预防。适当锻炼,清洁家居良好通风,少用羊毛制品,多晒太阳,开水烫洗衣物都不错,更重要的是避开过敏原。

秋燥时唇裂多发,如果一年四季都容易干裂,基本是慢性唇炎典型临床表现。是因为长期寒冷干燥等对嘴唇刺激引起,需要遵循医嘱调理。舔嘴唇时会带走唇部本来就少的水分,越干越舔,恶性循环,严重会使嘴角处皮肤色素沉着。唾液蒸发后一些大分子蛋白质残留与唇部脱落的细胞一同形成痂皮。撕去会造成更多局部渗出形成更多痂皮。应对措施:

1.多吃新鲜蔬菜

补充丰富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水分,如黄豆芽、油菜、白菜、白萝卜等。

2.及时补充水分

人体每天摄入水量应在——0ml左右。一次饮水量应该控制在ml最恰当。

3.涂抹护唇膏

护唇膏应尽量选择添加刺激性成分少的无色唇膏。过敏体质的人,用棉签涂香油或蜂蜜也有保湿作用。

4.改变不良习惯

舔、咬嘴唇习惯要纠正。

守时运动有良被

取暖七关键

关键1.保暖

特别注意腿、脚,脚暖全身暖。不要穿太紧衣服阻碍血液循环,睡前泡脚有利睡眠。被窝温度在32℃~34℃时最易入睡。人体受凉会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不易入睡,因此秋冬季被窝要暖,尤其是秋天换季。

羽绒被干爽,吸湿,透汗,不影响呼吸,最适宜老人、孕妇;鹅绒或鸭绒被最能保温轻盈。蚕生长中不能碰农药等化学物品,蚕丝被是最“绿色”环保的。最好蚕丝被用%桑蚕丝填充。主要成分是动物蛋白纤维,含十几种氨基酸,对人体有益。女性选之可保护皮肤中的水,有美容作用。羊毛(羊绒)天生悬垂性使它最贴身舒适,温暖,透气性比羽绒和蚕丝略低,但价位适合家庭用,羊毛不会误入呼吸道,比蚕丝被更压风。比较适合小孩用。纤维被价位最低,分四孔、七孔、九孔等,孔数越多保暖、弹性、透气性越好。

关键2:运动

早起运动,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强化体温调节能力。

关键3:饮食

补充维生素E;多吃含烟酸食物和B族维生素,扩张末梢血管;多吃坚果、胡萝卜等温热性食物,避免吃生冷食物、冰品或喝冷饮;适当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可促进血液循环。

关键4:服用中药

中医有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理中汤等适合虚寒体质者。

关键5:按时吃饭

不要偏食、过度减肥,适量脂肪可帮助维持体温。工作期间可适当准备点心补充热量。

关键6:泡澡

热水中加生姜或甘菊、肉桂、迷迭香等精油、辣椒入浴剂等,可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

关键7:按摩阳池穴

在手背间骨集合部位。手背上翘,手腕上会出现皱褶,靠近手背一侧皱褶上按压,中心处会找到压痛点,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两手互相以中指按压另一手的此位,坚持能收到效果。另外按揉涌泉穴、劳宫穴、气冲穴,拍打肾俞穴都有一定的作用。

防寒去燥食补胜

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闽台民间这天进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一些地方霜降吃红柿子,当地人认为御寒保暖补筋骨,泉州老人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认为不吃冬天嘴唇会裂。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老年人极易患“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易复发或加重。应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芥菜(雪里蕻)。

霜降五行属土,中医养生学观点,从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来看,此时与长夏同属土,淡补为则,补血气养胃。饮食养生学侧重食物“性味归经”调节人体阴阳,滋脏腑和防疾病。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作为秋季最后一节,天凉秋燥,燥易伤津。首重保暖,次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饮食调养宜平补,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多吃健脾养阴润燥食物,玉蜀黍、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太子参、玉竹、鸡肝、猪肝、鲤鱼,沙参、桑葚等。

专家指出防秋燥郁、防寒是霜降期间健康防护重点。秋燥表现为口唇咽皮肤干、便秘等。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梨、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滋阴润燥,生津宣肺止咳食物。晚秋肃杀易引人忧思,意志消沉抑郁。应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羊肉和豆类等;还要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集体活动。对抵抗力差的老人,应







































江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komx.com/mbyfl/5293.html

------分隔线----------------------------